君峰影像摄影网-徕卡俱乐部!

搜索
快捷导航

君峰·佳作欣赏更多>

查看: 3560|回复: 3

什么是“非球面镜片”和“非球面镜头”

[复制链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发表于 2015-1-21 14: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姚新宾

现在在配眼镜的时候,对方总是会问你,是不是要“非球面镜片”当然,眼镜只有一片,所以就是说这一片是非球面了,可能只有一片,因为你两个眼睛的近视程度可能不同。如果是好的店,那么定做一副非球面的眼镜,不仅价格高昂,而且还要等上1个礼拜,而如果小作坊马上就给你作出来的,恐怕很多都不是非球面,只是忽悠你的。
什么是非球面镜片呢?那要先从球面镜片说起,当然,我说这个肯定是和相机镜头的评判选购有关系的。
一般的镜头都是球面的,这很大程度是模仿人眼,但是镜头的镜片不可能像人眼那样牛BI,镜片数量有限,球面的问题就出现了,只要是球面,就会出现像差。
道理很简单,我们看到镜片不都是凸出来的么?(或者是凹进去的),那么它投射的像应该就是这个曲面,但是照片是平面,当曲面投射到平面上,像就会出现不同和扭曲的失真情况,这就叫做像差。
像差有6种,就是俗称的“色散”和“赛德尔五像差”(以下都摘自本月的CAPA,希望大家能够购买观看)
它们分辨是1,色散:因不同波长光线的折射率不同而产生的像差(色彩失真),分为同轴色散与倍率色散,这是一种色彩像差,而其他的5种,都是形状像差。
2,球面像差:经过镜片的光线无法汇聚于一点造成的像差(表现为画面清晰度下降)
3,彗星像差:夜景时灯会有彗星一样的尾巴(光圈比较大的时候)
4,像散像差:光线无法汇聚于一点,成线状延伸的像差
5,场曲:焦平面呈面状(空间扭曲)
6,畸变:广角时呈现桶形外凸,长焦时呈现枕头形内凹
这6种问题,是镜头设计的时候,一定会碰到的,所以在设计时,需要增加镜片,来修正各种像差,但是问题就在这里,因为这些像差是“球面镜片”造成的,所以无论你加入多少球面镜片,都会存在差。所以,只要是球面镜片,就绝对会发生以上的像差。
但是,如果这些像差这么明显,那么镜头是不可能卖的,所以镜头会尽量把以上像差调整到最好,但是有一种像差确实无论如何都难以克服的,这也是非球面镜片诞生的重要契机。
前5种像差,都可以通过收小光圈来克服,我想大家应该有经验,夜间小光圈长时间曝光的画面质量非常好,光点很均匀。但是,只有一点无法克服,那就是变形。
第6种像差可以说简直就是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的一种属性,直到数字时代,我们才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软件修复,但是软件修复,我们将付出至少损失50%像素细节的巨大代价。
同样,直到今天,绝大部分的单反广角镜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畸变,但是其实这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修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4: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先回到技术还没有那么先进的50年前,那个年代,如果克服这6种像差,成了全世界的难题,虽然收小光圈可以解决前面5种像差,但是代价就是无法使用大光圈,如果要使用大光圈,就必须在大光圈的条件下解决“球面镜像差”的问题,然后,德国徕茨公司,也就是徕卡,率先想到了把还在理论阶段的“非球面”镜片运用到镜头的设计上。其实早在1901年,蔡斯公司就提出“非球面镜”理论,但是这个理论一直到1966年才真正实现。但是其实,也不能说实现。
世界上第一枚量产的非球面镜头,就是后来的传世精品,停留在传说中的第一代NOCTILUX,50 1.2
7.jpg

这枚镜头全中国在售,只有2枚,价格都在12万以上。
我们回到问题上,如果要在大光圈的条件下,保证画面不会变得严重失真,那么绝对不可能使用球面镜,如果使用球面镜,那么在2以上的光圈,画面将会让用户难以接受。
但是球面镜很容易做,算好曲率,就能完成,但是非球面镜片其实说到底是不规则的镜片,在那个电子计算机还在用晶体管的年代,依靠手工研磨非球面镜头,哪怕是一片,都很难,要达到一个批次的镜头质量相当,简直不可想象。但是徕卡还是完成了这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在克服了很多困难受,带有2片非球面的50 1.2完成了。一般来说,徕卡镜头都只有1片非球面,但是那已经贵得惊人,徕卡用2片非球面的镜头,还有35 1.4,那个版本被称为神头,还有最新的50 0.95,那个价格也是高得惊人。
但是因为成本太高,这枚镜头只有很少的产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4: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其实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一般相机的镜头光圈只到1.4。其实1.4并不是相机镜头的极限,要做到1.0,乃至更大的0.7,0.5都是可以的,但是相机是一种捕捉瞬间的机器,照片是一种对画面质量要求很高的载体,而在当时,因为像差的存在,1.4镜头光圈的镜头的表现大多惨不忍睹,并不能符合作为“照片”的要求。大家想想就明白了,一张照片JPG就是最小,也有500K,如果按照这个大小做动画,那么1秒就有10多个M一分钟就有600M,所以电影镜头,摄像机镜头光圈可以大,因为它对每帧要求并不高,但是照相机则不同,如果不突破像差的问题,那么就永远不可能做出光圈超过1.4的镜头,而像佳能贸然制造0.95和1.2的相机镜头,最后的使用性能,实在是太差了。

这种手工在一块玻璃上车出非球面的技术,叫做“研磨非球面”,这种技术难度极大,后来佳能也在1971年推出了非球面FD 50  1.2,表现和徕卡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事实证明,非球面技术的确可以解决“塞德尔五像差”,而非球面技术,极大解放了35MM这个焦距的变形问题,并且为28MM,24MM两个焦距镜头的制造开辟了空间。

现在,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非球面镜片已经不再是神圣不可攀的技术了,通过电子开模,然后注模的办法制造非球面镜片,连松下都已经掌握了。但是这些非球面的价值远没有研磨非球高,而且精度也没有研磨非球面,所以镜头的变形,还是非常明显的,不过随着非球面技术的普及,更多本来技术难度大的镜头,可以用低廉的价格来制造了,而对变焦镜头的发展其了很大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4: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佳能,尼康的高级镜头采用研模和压模中和的新科技,而徕卡仍然是保持研磨非球面镜头,而且徕卡据大部分镜头都是带有非球面的,研磨非球面是徕卡镜头的法宝,也是徕卡镜头高锐度的原因之一。

但是世界上有一家公司比较顽固,那就是蔡斯。50年来ZEISS始终认为,蔡斯6大结构是完美的,只需要稍加修正,就能轻松解决像差的问题,所以蔡斯很少出非球面镜头。事实表明,他们依靠最原始的光学设计,仅仅用3片球面镜,就完成了15MM的HOLOGON,并且可以做到变形忽略不计,可以说这比徕卡,还要牛BI。而现在的蔡斯旁轴镜头,几乎没有非球面,而单反镜头也只有为索尼造的ZA镜头,少量采用了非球面技术。

非球面作为一种噱头,其价值在不断贬值,但是非球面镜在同等条件下,表现比球面镜更准确。比如我的福伦达35 1.4虽然要明显胜过比他昂贵2倍的所有单反35 1.4,但是和带了非球面的第二代徕卡35 1.4比(90年产),简直就是一坨狗屎啊。(虽然福伦达这枚镜头和徕卡第一代35 1.4已经非常接近了)
但是球面镜的像差,往往成为了艺术效果,所以到底谁好谁坏,要更准,还是符合自己口味,真是很难决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教程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交易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