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峰影像摄影网-徕卡俱乐部!

搜索
快捷导航

君峰·佳作欣赏更多>

楼主: 老安

转:《兵书十二卷 》-- 赵嘉

[复制链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9: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兵书十二卷]之九:测光和曝光知识进阶
摄影是艺术。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技术活来看待那样的话你会沿着技术的方向一直走下去。
如果你认可摄影是一门艺术就要努力要求自己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很多入门时学习的摄影知识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正确,死守它们,会妨碍你进一步的提高。关于曝光就是这样。初学者经常听说某张照片的曝光“正确”或者这张比那张曝光“更好”。
在这里我提醒大家最首先要知道的东西是曝光没有“正确”一说只有“精确”与否。一张好的照片通常曝光增加或者减少很少一点就会造成主观感觉的巨大差异。但是“好坏”与否完全是个人喜好的结果。而摄影者要注意的不仅仅是镜头里框住的景象是怎么样的他更应该问自己的是。我应该把它表现成什么样(事先说明一下这并不涉及有意的歪曲事物本身的真实性)。
最重要的能力——想象>>>
虽然评论界对于安塞尔.亚当斯是技术大师还是艺术大师有分歧。但是分区曝光法依然是曝光上最重要的指导方法。此外,一定要活用分区曝光法,记住分区曝光法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安塞尔。亚当斯所讲的?t预先想象(Visualize)”,也就是说,在按下快门之前,你应该已经很清楚这样曝光图片的效果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看看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安塞尔?亚当斯论摄影》这本书。阐述的非常清楚。)
当然。很多需要快拍的时候。你不会有很多时间像使用大画幅相机那样把所有的区想得非常清楚。那么,格外重视一下你要拍摄的主题、最亮的和最暗的部分,想象一下它们留在底片上的样子。会容易一点。
现在看很多初学者的曝光。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用不好visualize,然后就是对光线和所用胶片的了解还是不够。你要知道用怎样的曝光是你想要的基本效果,加1/3档后会怎么样? 再加1/3档又怎么样(当然,是对于反转片)。特别对于一些情绪强烈的景色,曝光改变一点点所表现的感受差别是巨大的。
如果能明白这一点。你的曝光就算入门了。然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被摄者的曝光数据是有弹性的。你就可以和你的照片玩一种类似朋友之间玩的官兵与强盗的游戏。那是很有趣的。如果仍不明白这个道理,说明你的曝光还处在较低层次上,不要忙着换相机,还是再重新学学曝光吧。
最重要的基础——标准化>>>曝光一定要精确,摄影师要精确地传达自己对于自己捕获的影像的理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标准化。
从技术上要保证你可以控制你的影像的曝光。建议你对你相机的快门速度心中有数,如果你的相机是机械控制快门的,特别要注意最快一两档和1/60秒以下的几档。不是说很多专业顶级机的最高快门都不太准吗?
如果你不是有时间经常测试各种胶片的话,尽量盯着一种胶片使用。而且每一批乳剂编号不同的胶片都会有轻微的差异。不光在感光度上,在色彩还原上也如是。
还要校正的当然包括测光表。器材杂志经常说某款机型的测光不准。仿佛问题有点严重。
最值得投资的装置——入射测光表>>>
单独的测光表是我推荐给所有想入门的摄影学习者的装备,当然,你不一定要自己买一个。可以从你周围的朋友那里借一个。用几个月的时间,在各种复杂的光线条件下利用它来实践分区曝光法,会使你提高很快。
入射测光表非常有用,这里要说的一点是,即便不能接近被摄体。只要入射测光表接受到的光线和主题一致。你依然可以信赖它的数值,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上一页的图例上看到。
另外。入射光表从使用的比例来看;远远比点测重要。而入射光表很便宜。这真的是摄影师的福音。我自己很喜欢世光(SEKONIC)300系列和德国高森 (GOSSEN)的一些入射测光表,体积很小。但是很精确,而且价格便宜。
有些厂家也生产一些传统的,指针式的测光表,但是出于精确的目的,推荐使用反转片的摄影师用数字式的测光表。
最信不过的装置——机内多区测光>>>
相机内测光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即便机内点测很有用。但是依然需要你有丰富的经验,使用多区测光更增加了曝光的困难。
有些相机的多区测光甚至使用了把画面切割成几百个区的方法,我很怀疑它的必要性。
严格的来说。多区测光是建立在拍摄一张“过得去”的照片基础上的;你很难精确的控制最终的曝光效果。
一些使用反转片的摄影师甚至认为 “永远不要相信机内测光。一定要进行补偿”。
当我拿到一台新相机的时候我会使用它的多区测光拍摄很多试验性的照片,尽可能的了解它在各种复杂的光线下效果的差异,然后得出一个很模糊的结论。大概了解到它和我拍摄习惯上有多大的差异,在实际拍摄时候会有一点帮助。
建议除非你极端对曝光没有把握或者需要急拍,尽量不要使用它。
观察各地光线的差异>>>
世界各地的光线都是不一样的,中国各个地方的光线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光线的强
弱、云层的状况、大气的通透程度都影响着曝光,尤其要注意漫反射光对阴暗面的影响。所以每到一个地方要先仔细观察那里的光线是什么样的。其实这和胶片的选择和冲洗都有关联,和最后成片的整体感觉也有关系。所以很多照片一看,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它是那里拍摄的。
要特别留心阳光直射和阴影之的曝光差异,这个数值对实拍很重要。
反差特别大的时候>>>
反差过大的时候不要企图把眼睛看到的所有细节都拍下来,一般反转片大概可以记录4、5级,负片会多一些,但是印成照片,依然会有损失。
根本不要考虑有可能把所有的东西拍下来,考虑什么对你最重要,是亮部的东西,还是暗部的东西。我个人喜欢关照亮部的东西,把暗部变成一片漆黑;反过来当然是可行的,但是亮部会变成一片死白,面白色的东西很容易干扰视线。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技巧,不是一定之规,你可以按你喜欢的方式处理。
学会曝光补偿>>>
程序曝光和光圈优先越来越多的被摄影者在实际中采用。因此,很多时候曝光补偿的运用会成为曝光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我个人的经验。在使用AE的时候。大量的图片是需要进行曝光补偿的,不需要补偿的情况很少。当然。这是在我上面说的“精确曝光”的前提下,有些摄影领域或许是不需要那样精确曝光的,特别是在影像力量远远大过技术环节的时候。比如。尤金?史密斯的很多片子,我就不认为曝光增加或者减少半档会对我们观看的效果产生多大的影像。不过,现在不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
所有照相机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是把被摄体按18%灰计算的。到底什么是18%灰。不仅很多人不清楚,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听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解释之后依然决定他们的解释无助于实际拍摄。但是有一些规则是可以遵循的,比如白色的、明亮的。
高光的物体占图片面积的大多数的时候就要进行正的补偿;反之则进行负的补偿。简单的说就是亮了往正调。暗了往负调。具体调多少。实际是和上述很多因素的比例以及程度相关的。需要你在拍摄中不断积累经验。
AE本来就不能帮你 彻底解决曝光的难题,只能让你在操作上更方便而已。所以,在曝光中,经验是重要的。
当然。和不同相机的测光方式也是相关的。使用不同的机器要积累不同的经验。
包围曝光依然很重要>>>
包围曝光依然很重要,即便在你可以毫无困难选择曝光数值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它。
在影棚里拍摄的摄影师不需要包围曝光,因为他对于灯光的效果已经完全了解,只要保证所有的灯光都不出问题他的曝光就不会出问题。
但是,在户外拍摄可不是这样,特别是使用反转片的摄影师。即便使用大画幅的器
材。有时也有必要使用包围曝光。
因为曝光直接关系到情感的传达。很多好的风光照片,曝光再欠半档或者过半档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而常常的它们都很出色。
有些人喜欢暗一点的含蓄一点的效果,而另一些人喜欢更清爽明朗的风格,这都可以理解。
我觉得随着反转片使用的增加。包围曝光的使用似乎是必须的。
有些人不知道是不是舍不得胶卷。总是在批评包围曝光浪费。其实用包围曝光是非常经济的,你想一张好片子你拷贝一张要多少钱,当时多拍一张是多少钱。另外。我是学财务出身。深谙一个道理:比之昂贵的路费。时间,身体的消耗,胶片是最便宜的。
大量的场景和瞬间你一生中可能只见到一次。为什么不让它更保险并尽尽 美些
呢?
另外,我觉得曝光好大概有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要考虑什么是visualize,怎么做到比较正常的曝光,即展现眼前的景物又能和胶片配。
第二、如果增加或减少不同数量级的曝光。图片表现出的视觉气氛和情绪有什么不
同。这种差异有时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这些不同的气氛和情绪与图片的主题相加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哪种是你想要
的?
第四……
第五……
这么多的问题。别说人脑。就是电脑也算不过来。有人说:我有直觉。我相信。但直觉一生能有几次。是时时保证吗?全靠直觉用那么高级的相机干吗?不就为了尽善尽美吗?
所以解决的方法可以考虑试试用包围曝光。回来再挑片。
使用反常的曝光
记住,一张令人愉悦的照片不一定是一张好照片,一张曝光上无懈可击的照片未必是成功的曝光选择。我们都知道欠一点的曝光看起来会“闷”,过一点的曝光可能会“浅”。那么如果多欠一点或者多过一点会是怎么样呢?不会更完美,但是可能会更
有味道。
而实际使用中,曝光的确定也常常和题材的选择联系在一起,不要把每张照片都拍成去参加沙龙比赛的感觉。不要恪守你所学到的任何关于摄影的教条,有所突破是最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9: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兵书十二卷]之十:旅游摄影师的秘密
毫无疑问,旅游摄影是摄影领域里最令人感到惬意的。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无论摄影的过程中遇到多大的困难。你的图片、沿途的美景以及好客的当地人的喜怒哀乐都是一生中无法忘记的。
而从生活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旅游摄影师意味着你的生活中会有比较多的美景、美食、香槟当然还会有浪漫的事。
我意识到这点比较晚。大概也就只有3、4年的时间,因为我作为一个旅游摄影师是无意中被媒体发现的,而之前我的拍摄题材多数都要求我在非常严酷艰苦的环境里工作。第一次作为一个旅游摄影师拍摄的是一个关于海岛的专题。有一个机构邀请了我们几个摄影师去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我们住的酒店当然都是超五星的,食品。哦,就不用说了;房间,里面的奢华也不讲。酷的是我们每个人的阳台上都有一条水道,可以弯弯曲曲的顺着它游到总的大游泳池里。晚上的时候,我问同行的一个法国的“著名旅游摄影师”(打引号的原因是在我原来的领域里,这样的摄影师是很被人看不起的,但拍旅游的片子,他的确很有名。而且挣钱!!),感觉怎么样,他说:“哦。还可以啦,不过,条件有点差,你知道,在马尔代夫的时候,我们住的酒店,每个房间里都会有个游泳池的……
我听了,当时就倒……
拍摄前的资料准备>>>
旅游摄影和常规旅行最大的区别在于摄影成为旅行中的主旋律,这样的收获和主要观光间或拍些图片的旅游者是完全不同的。
有了一个好的准备。你的摄影工作基本就算完成了一半。制订计划和了解你的拍摄对象绝对是重要的,试图在旅途中确定方向多数都行不通。
在动身之前通常我会和编辑讨论很长时间、好的编辑会在交给你选题的同时和你一起分析专题很长肘间。还帮你搜集相当多的资料。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国外的书籍和期刊,也有一些来自当地的旅游局和旅行社。我也会上网和跑去图书馆搜集一些资讯还会从各种论坛和个人网站上了解大家对我要拍摄的地方的看法。
和编辑交流的另一个目的是7解他们杂志(或客户要求)的风格。无论摄影师多么有自己的风格;也一定要和杂志的整体风格协调否则你们的合作不会长久的。
下一件要做的事情是看其他摄影师拍的那个地方的图片重要性我后面会说。
最后的工作就是准备器材、确定具体的线路和行程。虽然我自己也经常在专业的摄影杂志上发表一些复杂的器材文章并为一些专业器材厂商测试器材。但是通常还是会在动身前向有关的器材专家讨教相当多的有关特殊器材的使用知识尤其是闪光设备、特殊画幅的相机和野外的摄影附件。我的多数旅行题材都不是仅仅靠2个机具 4只镜头就可以完成的、特殊的器材和有创意的技巧非常的重要因为编辑和读者不在乎你到“那里”的拍摄时间有多短他们只要看到与众不同的照片。
当然琐碎的事情还会有很多护照、签证、机票保险、身体检查、各种证明要一件件的落实。
器材准备>>>
我的旅游摄影中最通常使用的是35mm相机尤其偏好旁轴相机。
旁轴相机直接近拍摄生活最适合的相机它最大的优点首先就是轻、小、自己带着方便。也不刺激别人。拍跟人有关的片子最基本的是能接近你的拍摄者并令他放松地接受你的拍摄。
当然喜欢旁轴相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镜头成像好过单反相机,尤其是广角镜头这是由相机的结构造成的。由于没有了反光镜旁轴相机镜头的最好一片镜片可以尽可能的接近胶片,这样变形和像美可以得到最完美的校正。
但是如果有特别的需要。我也会使用单反相机,主要在使用微距和长镜头的时候。不过,我非常不喜欢过分镜头化的图片。所以实际上极少使用超级长炮和微距镜头。
镜头>>>
每一件事件。无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一定有一个场面能够成为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而其他却有许多帮助表现它的画面。而决定如何处理每一个画面。完全是摄影师内心主观感受的写照,所以,从理论上,每一幅画面一定有一支镜头是最适合表现它的。但是实际的拍摄中很难达到。所以摄影师一般在拍摄中会慢慢的形成对镜头的偏好。我个人喜欢广角镜头。可能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喜欢复杂的构图和画面。可以放进更多的元素。
旅行中我最喜欢的一只镜头是康太时用在G系列上的21mm镜头。它具有惊人的光学素质以及惊人轻小的便携性。35mm和75mm镜头也是我常用的。徕卡M 系列的35mmF/
1。4和75mmF/1。4是我的至爱。我基本不用变焦镜头。听听镜头厂商的话是怎么说
的:一些新出的变焦头的成像质量已经非常“接 近”定焦头了。
关键就看你觉得对图象质量的要求和拍到图象哪个重要了。如果只是用在杂志上。在要求画面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即便是做跨页,编辑们会认为变焦镜头的和定焦镜头之间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虽然在理论上变焦镜头不可能在各个焦段上都有非常好的光学表现,但是在实用中还是有极少数的变焦镜头可以取代定焦镜头,当然它们都非常昂贵。
如果你完全选择定焦镜头。虽然可能在拍摄中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劳。但一定会在最终看到图片时得到更满意的效果。我一直坚持完全使用定焦镜头。除了追求尽可能好的影像质量以外。我也格外需要定焦镜头的大光圈。在使用中觉得比较好的镜头组合是:35mm旁轴机加21mm,35mm,75mm(或90mm)镜头。再加上35mm单反机和24mmF/14,85mmF/I.2,300mmF/4和1.4X这几只镜头基本上就够了。
胶片>>>
旅游摄影对于色彩的要求格外高。所以在几乎任何可能和不可能的情况下。我都坚持使用低速和中速反转胶片。我通常使用的反转片还是那几种:
富士的VELVIA。拍风光一贯的非常好,在拍摄人像方面,它在表现亚洲人肤色的质
感方面也很独到。高反差高色彩饱和度高清晰度的胶片,曾经是我的标准胶片。但我现在用得少,因为我现在不喜欢夸张的东西。
富士PROVIAl 00F是我用量最大的胶片。RDPⅢ颗粒极细,虽然在反差上没有RVP那
么大,但是一方面感光度要高一点。另外,RDP…的胶片增感起来(比如说 E1400)也比较容易。同时。RVP在表现有些需要准确还原的东西上是有困难的。所以,RDP…是更全面的胶片。
柯达E100VS:很细腻。反差和色彩饱和度也很高,适合拍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美好的旅游因素。比如说蓝天和沙滩、花儿和雪山之类的。
高速片:富士PROVIA400F是目前最好的高速反转片。
我从来不使用彩色负片,因为没有销路。我也有一些摄影师朋友特别喜欢用负片拍摄旅途,主要是印成照片挂在家里或者展览比较方便。遇到需要印成照片的情况。比如合影。我会使用小型数码相机。
在准备出发时。我会计算胶片的使用数量。如果不熟悉那个地方。只有按照自己的估计来,通常我平均下来一天会消耗15—20卷胶卷。乘上拍摄天数由此可以估计出我需要多少胶片,然后再多带一点。
我耗费胶片要比我认识的绝大多数摄影师都密集很多。在我看来。摄影师在拍摄中需要对事件和场景的变化以及不断深入了解中不停的按快门。最终才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照片,这期间根本不应该考虑使用胶片的问题。
三脚架>>>
我只用一个牌子的三脚架,就是法国的捷信,尤其喜欢捷信碳纤维系列,其中最适合旅行摄影的2系列和1系列的,重量很轻。但是绝对的稳固。我通常使用的是1227
MK2。
如果携带600mmF/4这样重的镜头。我会使用2只三脚架。分别把镜头和相机支起来。
如果在风很大的地方拍摄,我会把沉重的摄影包挂在架子下面,也足够保证要求很高的稳定性了。如果携带的是重型的120相机或者大画幅的器材。捷信还有3系列或者5系列的碳纤维三脚架供选择。要提醒的是,碳纤维的三脚架不能抵抗过大的横向切力,在运输途中不要在它上面压太重的东西。
旅行途中我一般都用球型云台。通常是acra swiss的BI。不过使用球台一定要注意的是要经常清洁。
其他:闪光灯、包、数码>>>
我从来都是带着闪光灯出门的,有时候甚至带3、4个闪光灯在路上。闪光灯不光是在晚上用。在白天也经常可以拿来补光。尤其在时间紧迫。拍摄条件又差的时候,尝试用闪光灯带来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经常对我有帮助。
由于大多数采用慢门闪光同步。我不是很在乎相机的最高闪光同步速度是不是很高。
一定要带闪光同步线,一根0.5米的适合拿在左手离机闪光使用。但有时候可能会不够。需要一根更长的。
我有很多种摄影包和摄影箱,但是每次出门前我都很头痛要带哪些。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中型双肩摄影包和再小一点的单肩背摄影包。
(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可以参考《摄影包》一卷)
器材运输和摄影助手>>>
如果是一般的旅游。肯定。轻装是你首先要考虑的。除非有特殊的要求,定焦头一定要让位于变焦头。用不上的东西一定不要带。
而对于以摄影为目的的旅行来说,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则完全不一样。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拍摄计划包括什么,所携带的器材应该完全从要拍摄的题材来决定。该带的东西都应该带上。方便携带的。一定要带上;
不方便带的,克服困难也要带上。
一个最正常的专题或许需要5-6台左右的机身和2-3倍于此数目的镜头,加上胶卷、三脚架和其他的附件。应该会填满4个巨大的箱子。在乘坐飞机的时候这是个问题。但是由于和我合作的机构都和当地的航空公司有很好的关系。我还没有遇到过真正的麻烦。
当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需要这么多的装备去旅行摄影。卷八《最少的镜头配置》的配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是一次非常惬意的私人旅行。而且在动身之前,我已经知道需要借助柬埔寨可怕的当地交通工具(比如洞里萨河上的快艇。越野摩托车。甚至军用直升飞机)。所以我只带了一套35mm的旁轴相机康太时G2和一台轻小的35ram全景相机哈苏XPAN。结果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说那些照片是我一段时间来最感人的东西。
拍摄中一条很重要的规则就是:常常的,考虑器材的问题多了。考虑摄影本身的问题就少了!
有特殊拍摄的时候我会依赖摄影助手,如果预算不允许,我会考虑请当地人为我扛器材,但是还是和经常配合的助手好。有次出国,我在当地请的助手换一卷胶片比我拍一卷胶片的时间还长。
拍摄计划>>>
和拍摄记实专题不同,旅游摄影的拍摄计划多数是在动身之前就制订好的,具体到某天拍什么。到时候基本会严格的按照拍摄计划行事,除非有什么重要的突发事件。比如临时了解到了当地有难得见到的宗教仪式。
每天做做笔记也是重要的,看看自己的工作完成到了什么程度,客观的评估一下后面工作的难度;记录下拍摄中的经验也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和借鉴。
在动身之前我会和编辑沟通好,尽量不要跟文字记者一起旅行,因为他完成一项专题需要的时间要比我少得多。
我非常反对我自己既拍照片又写文章。但是很多编辑都会说:你书都出了几本了还怕写吗?其实作为摄影师观察的角度和文字作者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受到预算的限制,我也只能担负起文字工作,这时候我采取的方法是减慢拍摄速度,尝试不为摄影而去观察。通常的结果都是心力交瘁,能交差就算不错了。
一到目的地,我会立刻工作吗7不,绝对不会立刻开始工作,我会立刻跑图书市场去,看看有什么好的拍摄当地的画册,买下来看看。了解别人怎么尤其是要研究国外顶级的摄影家们是怎么处理那个地方的。学习的收获是:人怎么拍的,你就千万不要也那么拍!
摄影就是这样。对于拍摄的内容你不仅要在观的主观想法,还要在摄影语言的运用上和其他人不同。通常如果在取景器里看到在其他画册上我就不会按下快门。
这是我觉得回来可以交差的主要秘密,我的编辑不会在其他地方看到和我拍的类似的图片,由于众不同的图片他们就会对我格外有信心。
需要拍摄的内容>>>
如果有可能一定要拍摄尽可能完整的当地情况。即便短时间用不上也可以用来丰富你的图片库存。下面是我每次拍摄中要参考的内容目录。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但是如果可能。我会把它拍得尽量完整些。
1。主要的风景点
2。典型的当地建筑
3。人物肖像
4。当地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
5。典型的特色服装
6。购物,当地特产
7。交通状况、特色交通工具
8。当地的旅游设施,高档酒店和特色旅馆
9。自助、徒步或一些特殊项目的旅行方式
10。风俗和禁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
11。气候与天气
12。关于节日
13。餐饮
14。特色人群(包括不同的民族、职业)
15。生态和环境
16。地貌、地质
17。动植物
18。宗教
19。其他特色文化(文字、历史、绘画。戏剧,曲艺,建筑。雕塑,工艺品)
20。其他:经济、人口和民族、自然保护区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具有最典型意义的影像是一定不要落下的。至于什么是最典型意义的影像则是对摄影师最大的考验了。
观察与拍摄>>>
西藏差不多是我做摄影师的起点,我还记得十年前我第一次去西藏拍摄时的情景,那时候的图片现在看起来依旧很感触。但是。只是对于我。别人并不受到感动。为什么呢,是因为我那时候还没有看到西藏的精髓,自然也不能够表现出它自己独特的气质。现在我已经又去过很多次西藏了,而且出了一些关于那里的图书。反过来再看那时侯的照片。不是我现在的技术有多大提高,而是我学会了观察那里。很多感人的细节和场景被我观察到。所以我才可以记录下来。
现在我也经常用西藏作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观察力。到达一个地方。在开始拍摄之前要先观察一段时间。找到什么是你最应该拍的。通常在一个地方我会尝试把工作分成两段:先熟悉拍摄地点。拍摄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什么是我要的。什么是当地典型意义的影像。然后再动手真正的拍摄我认为重要的图片。
另外。我认为在拍摄中的学习和领会也是很重要的。我常常在前往一个地区前仔细地了解该地区自己的艺术风格,然后在拍摄过程中印证这些风格。并常常在我的拍摄中借鉴它们。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偶尔模仿一下会拍出很有趣的照片。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对当地生活的理解,我希望自己能够尽量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出发去看待那里发生的一切,而且是比较积极和乐观的。
远中近景、特写>>>
拍摄一套完整的专题一定要包括大场面、中景、特写和运动。这样可以给图片编辑留下更大的余地。
遇到特别好的影像时一定不要忘记同时要拍一幅竖画幅的。可以给杂志做封面用。记住。给杂志封面拍的图片上面要多留点空间出来,一方面是留出杂志的名称。另外,人们在看竖画幅图片时容易忽视最上面的东西。多替编辑想想,你们会成为很好的合作者和朋友。
各种气候和光线>>>
我不强求一定在每天的某一段时间拍照片。不过很多摄影师的老经验永远是不过时
的,比如说清晨和黄昏的光线是最诱人的。但是中午的时间也不要浪费,可以在这时候拍摄建筑内的题材。尽量从早上拍到晚上,不要浪费时间。
我特别喜欢暗弱光线下的影像,因为这时候其他摄影师多数会把照相机收起来了。所以大家通常不容易看到暗光下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只要有一点点的光线,我就会取出相机来拍。当然。困难是有的。有些格外严谨的杂志和出版商只接受非常有限度的几种中低速胶片。所以暗光下的曝光时间通常会长达几秒。不论有没有三脚架,处理起来都会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在手持拍摄时,就同一个画面可能需要拍摄很多幅(甚至上百幅),里面应该会有一两张是足够清晰的。
还有,坏天气是摄影师最好的朋友(!!)。无论是雨雪冰雹还是狂风大作,所有平常的生活场景在坏天气的时候都会变得格外酷。所以不要在任何时候收起你的相机。
和当地人交流>>>
在旅行途中拍摄“人”是最经常,但也是最困难的。我自己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我特别喜欢用广角镜头拍人。如果希望拍到自然的图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交流”。
我个人不喜欢用长镜头抓拍人物。用长镜头拍的人物多数会给人一种隔膜感,很难令人有在现场亲历的感觉,而在旅游摄影中“亲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最常用的是75-90mm的镜头拍人像,有时候甚至用广角拍人像。可能会距离被摄者比较的近,所以需要他们能够接受你。
强调一下,拍到最自然的图片的方法是“交流”。不一定需要语言,一些微笑、眼神都可以。如果你从事的不是突发新闻摄影工作,那么使用“非偷即抢”的方法来拍照片只能拍到一些肤浅的影像。最好的办法是混进当地人中问,先让他们接受你,视你如无物,然后拍摄。光明正大的拍照片效果通常会好很多。
的确在有些地区。当地人对摄影了解很少。习惯上认为被拍摄是不好。如果被摄者坚持这样认为,而你又无力改变他们的想法,最好不要坚持拍摄。天底下可拍的东西多着呢,何必非要激怒别人呢。
可以带一个一次成像相机。在拍摄的时候也给你的被摄者留下些纪念。在一些贫穷的地区。很多人还没见过自己的照片。这样你很容易得到他们的欢心。
另外要说的是,不要试图摆弄你的拍摄对象。现在的读者都很容易辨别你的照片是抓拍的还是摆布后拍摄的。
保护好你自己和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旅游摄影不算最危险的摄影工作。但也绝对不算最安全的摄影工作。即便不会在很危险的地方旅行,抢劫也不是摄影师很容易遇到的事情,但在许多地方小偷绝对是防不胜防的。不要过分炫耀你的器材是很重要的,另外在出发前最好要把所有器材的编号都记录下来,万一丢失了什么器材还可以向当地警方提供。
旅行摄影是一件艰苦的工作。经常需要早晨4点就起床,或者背着沉重的器材在山地里跋涉一天。即便在城市里。有豪华的酒店和美味的菜肴,工作的压力还是会让你感受不到这些。在拍摄的日子里我憎恨每一顿饭。因为它要占用我的拍摄时间。但是持续过高的工作强度无助于你的拍摄。你的观察力会下降。在需要举起相机的时候除了疲劳以外你还会感觉到麻木。
所以安排好自己的作息。让你始终保持在机警的状态是重要的。我很喜欢和我们家领导一起拍照片的旅行,她会在需要的时候把我押进一家不错的饭馆。或者关注诸如在热带拍片一定要准备冰袋之类的事情(或者在我病了时候帮我安排急救什么)。让我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摄影本身上。
在野外的摄影中尤其如此。不要过分透支自己的体力,尤其在天气经常发生变化的地区,体力耗尽是很致命的。平时常常和你的朋友进行一些户外的野营活动对保持身体的健康很有帮助。
后期工作>>>
其实拍摄完的冲洗和整理工作也非常重要,仔细分析每次的拍摄成果才能让下次的拍摄更出色。
另外还有两点要格外注意。
首先。一定要在你熟悉而且质量稳定的店铺冲胶片。我从不在拍摄当地冲胶片。
另外,婚纱摄影师中流行着一句名言:“千万不要把拍坏的照片让顾客看到!”旅游摄影也一样。整理出图片后,千万不要把拍坏的片子给编辑看。一定要让他们觉得你所有的照片都是一贯的精彩。
通常我会自己初步选择图片。一个大的城市的旅游专题或许需要20张图片。而我会拍4000一8000张左右的图片。然后先大概选出60-80张给图片编辑看。
如果给的再多。他们一定会把我认为不好的片子给发出来。这一阶段的交流也很关键,否则编辑很可能不了解你认为重要的图片,把它摒弃或者发不适当的尺寸。
然后就是排版,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会寻求给设计人一些我的意见,当然,大都不会被采纳。虽然我经常在当时感到无奈,但是多数情况下在杂志出版拿到稿费后我会感到满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9: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兵书十二卷]之十一:小美兵书十二卷
我们家小美在摄影上有独特的造诣,对许多领域都有研究,当她笑谈创作的时候,很多网友都以为她至少蝉联过七八届国展金牌;当她纵论图片市场的时候,我的很多同事会怀疑她曾是某个图片社的老板;难得当她聊起器材的时候……,我一般会偷偷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大家看到的《兵书十二卷》。
其实《兵书十二卷》本是她原来的专栏,后来名字被我顺了过来。所以她就只好更含蓄一点的施加影响,当然,主要是在家里。初秋的正午。阳光明媚。小美躺在院子里的一张睡椅上晒太阳。在她身边,我们家的儿子小花牛和隔壁老乐家的女儿陈皮梅正在翻看着一叠摄影资料。这两个小家伙不久前都迷恋上了摄影。喋喋不休的讨论器材是他们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特别是他们刚刚参观完一个摄影器材展。
“阿姨。我要告状!”陈皮梅摇着小美的胳膊。“哦。谁欺负我们梅梅。是不是牛牛又抢你的《小儿语》啦?”小美一脸关爱的问。
“不是,妈妈。我们刚刚有问题要问爸爸,他半天也说不清楚。我们问他什么都不懂怎么写《兵书十二卷》的,他就不理我们了。”小花牛也拉着小美的衣角。
“呵呵,你爸爸其实就是个摄影师。会拍点照片而已,哪懂什么器材,你们有什么问题就问妈妈吧。”小美皱了皱鼻子说。
“哦,阿姨,我们不明白为什么禄来6008系列在欧洲是经典机型,荣获很多年大奖。历经十数年都依然好评如潮到了中国,好多年却少有人问津,市场反应平平呢?”陈皮梅问。
“嘿,两个小发烧友。这个问题不难回答。禄来的中画幅单反的确款款都是很好的相
机,不仅操作方便,而且镜头成像优良,可靠性高。当初中国市场反映平淡应该有如下的原因:第一是早期的营销策略有问题,他们以为摄影人都了解禄来的中画幅,所以对禄来的相关宣传不是很到位。而且受到一些可靠性误传的干扰,让它在起步环节就受到了影响;第二嘛,中国的很多摄影师有参赛情节。而获奖最简单的办法是去边远地区采风,不一定有电,所以他们更中意手动机身而不愿意使用电子技术的禄来;第三,禄来的镜头和附件都比较贵。不过最近随着价格的下调,它的优势又在重新被认识。”
“妈妈。妈妈,可是同样的电子化中画幅相机,宾得645N在市场上很畅销呢7”一旁的小花牛插了一句。
“嗯,小花牛的这个问题问得好,P645系列的优势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可换镜头的自动对焦中画幅相机。宾得的代理商捷成洋行推广比较成功,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和摄影师推荐。加大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同时更主要的是它的制作工艺和性能也非常不错;操控方便。原来使用135的人用来也很容易上手。所以它一上市。很快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虽然同样使用电力。但是它使用的是6节普通的5号电池。而不是需要充电的镍镉电池。再加上它的性价比非常好,和中档的 135相机价格不相上下,却能提供120的画质。自然卖得好啦。”
“阿姨,我前两天玩了牛牛爸的哈苏503CXI,连测光都没有,操作还特复杂,每一步牛爸爸说都不能错,好麻烦的,为什么还老听说什么。中国现在整个整个县城的在换哈苏500’呢?”陈皮梅一脸迷惑。
“呵呵,梅梅个头还没桌子高呢就想玩哈苏了?这个问题提得也不错。哈苏500毕竟是哈苏的经典系列。500系列历史悠久,虽然功能简单。但是坚固可靠,系统配置丰富,使用的是高素质的zeiss镜头。因此得到了世界上很多职业摄影师的青睐。而且哈苏针对中国市场降低了标准套装的价格。又推出了廉价版的镜头,价钱又下来一些,很多人都会试着买上一个套装。尝试一下极品器材的感觉。不管拍照片效果怎么样,拿在手里就很有品位的样子。所以500系列在中国市场当然卖得好了。”小美说完,喝了一口刚上市的乌龙茶。
“妈妈,我明白了,尼康的FM2没有什么特殊技术含量,在中国还卖的那么好,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原因呢?”
“嗯,牛牛知道举一反三。不过对器材的评价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尼康FM2是20年前生产的机型了。它的技术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比如拥有 1/4000秒的快门和1/250秒的闪光同步,自析油的轴承系统等,确实还是有过人之处的。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虽然已经不再耀眼,就当时的市场来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另外它结构简单,皮实、轻便、不用电、附件强大。加上价格适中。所以尼康FM2在第三世界国家畅销很多年。”
“尼康FMl0不是更轻便,价格更便宜。怎么就少有人问津呢7”小花牛问道。
“哦,FMl0属于FM2的简化版,的确有点生不逢时,1995年推出。此一时彼一时也。
在AF单反相机大行于天下的时候它想独辟蹊径,保持全手动的操 作,牺牲金属机身减少了重量、性能有所降低。也降低了售价。
正是因为它太轻、完全没有任何专业的感觉。虽然用了NIKON的商标,但是也没有任何尼康手动相机可靠耐久的特色。另外它的性价比在当时也已经完全没有优势可言。因为这时候其他的厂家的入门级相机已经转向廉价但是更丰富的功能了。定位在非专业机上。又不能提供爱好者需要的便利的功能。是尼康FMl0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
“阿姨,从指标上看美能达的相机功能也很多。为什么整体销量却始终赶不上佳能、尼康呢?”陈皮梅蹙起了小眉头。
“摄影是成体系的。一旦用上很难更改。虽然美能达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出量产的AF单反相机的。但是后来在电子化进程上没能保持领先,逐步失去了市场。当然,专业顶级机不够突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专业顶级机的销量不大,但是它带动的市场效应是巨大的。”小美笑眯眯的说。
“原来顶级机这么有用啊。怪不得尼康还出F6呢!”陈皮梅若有所思的说。
“是啊,顶级机是一个品牌的门面。”小美意味深长的笑了笑。“很多爱好者一心日丁着职业摄影师手里的装备。你没看见佳能老是用奥运会的白炮阵做广告,对消费者的杀伤力很大呢。自从佳能的EoS-1 N推出以后一直到EOS-1V,尼康的专业顶级机F4、F5被压了10几年。这是它们心里永远的痛。所以尼康想靠一台传统相机的收关作品守住经典位置,这也可以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9: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兵书十二卷]之十二:凡事有始有终
从那时候起,我的相机柜里就始终留着几部轻便相机。当然其中经历了很多错误的选择以及选择后的淘汰。其中至今还在偶尔使用的包括柯尼卡卜IEXAR,理光 GRlS。康太时T3、TVS3、徕卡CM……。
当然,我相信世面上还有一些也非常好的袖珍相机,但是,相机就是这样。通常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几台机器都是我认为最出色的。
我酷爱用小相机。原来拍东西的主力相机都是旁轴相机,当然最后连袖珍机也不能放过。
袖珍相机对于摄影的贡献其实可有渊源了。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徕卡最早的相机也是以袖珍相机的身份出现的——要知道当时可是大画幅盛行的时代。这一划时代的产品导致了35mm画幅相机后来大行其道,而人们对于影像力量的认识从此得到新的解放。这应该算是袖珍相机最大的功劳。而真正意义上袖珍时代的来临是上世纪60年代禄来35系列的出现,超小的体积以及可以和单反相机媲美的图像质量掀起了袖珍相机的大潮。
上世纪80年代是电子技术在相机上大展拳脚的时候。不过带来的副作用是相机越做越大(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不少35mm自动相机的体积和重量甚至超过了很多中画幅相机)。那个时代袖珍相机几乎被遗忘,生产的袖珍相机真的是乏善可陈。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很难做严肃的摄影用,多数摄影师不会真的看的上它们。
1992年以后。这种情况终于有了改善。颇有几台令人惊奇的袖珍机出现在市场上。
第一部这样的相机就是柯尼卡的HEXAR(巧思)。
巧思:限量的完美>>>柯尼卡是个很特立独行的厂家。巧思也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机器。令人不仅能充分享受到拍摄的乐趣。而且拍出的照片也可以达到最苛刻的品质要求。
巧思使用一只35mm/F2.0的定焦头。关于巧思的这只镜头有很多的传说,由于成像优异。很多人宁愿相信它不是由柯尼卡公司开发和制造的。而是另有其主人。柯尼卡公司对此都没有肯定或否认,这就更给它的身份增添了些神秘。1992年柯尼卡推出巧思的时候。在中国开过推广会。他的设计师当时倒是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怎么用徕卡那只35mmF/2的镜头,你就可以怎么用巧思的这只35mmF/2头,你不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任何的差别……
F2。0的最大光圈的镜头是巧思最吸引入的地方。也是它成为一台顶级袖珍机的重要原因。毕竟在很多场合可以用现场光。尤其在为了保持影像品质必须要用中低速片的时候。而这往往是职业摄影师最为看重的。
巧思的AF采取的是主动对焦。和其他采取主动AF方式相机不同的是它的机身上有两
个红外线的接收点。这样,测算反射的红外线的时候要准确一些。巧思的AF 级数很多,足够使被摄体精确的处在景深以内,但是在最大光圈的时候建议你不要把主体距离放得太远(原因一言难尽。我就不罗嗦了)。
主动AF的优点是在昏暗甚至全黑的情况下还可以准确对焦,缺点是不能够穿透玻璃。所以巧思还附送手动对焦方式。用起来不算很方便,如果你对于估计距离非常有经验——比如给电影摄影机拉过皮尺之类的——它会很准确。考虑到其AF性能的优良。手动对焦的使用概率极低,也就不苛求了。另外,巧思的AF速度非常的快。而且无声。
而对于巧思噪音控制的水准。我认为怎样的赞誉都不为过。由于采用的镜间快门,快门的声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巧思的过片机构完全是金属结构的。同时采用了特殊的驱动马达,自动过片的声音也极低。有一次在我请一位过路的游客用巧思帮我和朋友们拍一张纪念照,他鼓捣了一阵子,跟我说,好象你的相机有点问题。按不下去快门。我拿过来一看。计数器已经从18到了26了。声音实在是太轻了。他自己都听不见。
可是。这还不算,柯尼卡公司还觉得不够。巧思居然还设计了一个单独的“静音”功能。过片速度进一步降低,使得辨认它的噪音即便是在极安静的场合也非常困难。很可惜的是。这样的巧思一共只生产了6000台,后来由于专利的原因,新版巧思
(SILVER版,也就是第2版的银巧思和钛巧思)已经把这项功能取消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损失,所以我从来不用新版的巧思。
巧思还有点测光。这也是我始终钟情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越是复杂的测光计算方法,比如分无数多的区测光之类。只能够让你的照片和其他人的更接近,而不是更加的表现出你的想法。
因为,你不会知道它测算出的结果依据是什么。你要做多少的调整才能严格的达到你脑子里的期望。所以点测光非常的完美。
巧思出现在一个对便携相机的光学质量要求提高的年代。所以性能非常出众,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它的体积。严格的来讲,它甚至都不能算是袖珍相机。几乎和徕卡 M6体积相同,不能放进口袋里面。即便这样。在同时代的袖珍机里——包括尼康的
35Ti、28TI以及康太时的T2——它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理光GRl系列:除了洗澡从不离身>>>
由于巧思在性能上已经很完美了,所以它之后的时代高档袖珍相机转而在便携性上痛下苦功。这样。几年后三台极其出色的相机出现在不同的消费领域。他们就是理光GRl、美能达的TC一1和徕卡的MINILUX。
理光GRl的出现是当年摄影界的一件很轰动的大事,它一推出立刻就征服了几乎所有的摄影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发烧友都给以予GRl极高的评价。在日本和欧洲获各种大奖无数。随后理光又推出了升级版GRlS和GRlV。
作为一台高级袖珍相机GRlS具有很多细节上的优势,比如采取镁合金制造了外壳;拥有程序曝光和光圈优先两种曝光方式。并且可以以半挡做曝光补偿;具有两种测光方式,GRlS的闪光系统也非常的出色,甚至可以使用慢门闪光同步的功能……
GR系列使用28mmF/2。8七片四组的GR镜头,普遍传说是由德国著名的镜头厂商施耐
德制造(或者是设计的)的。成像相当不错。为了使GR镜头发挥出应有的潜质。尽可能地消除杂光的影响,拍摄到更加完美的图像。GRlS竟然增加了一个可在镜头上装卸的遮光罩。这种装置在同类袖珍相机中是极罕见的。当然。麻烦是,很容易丢,反正我的几个都丢了。
理光GRlS有程序曝光和光圈优先两种曝光方式,并且可以很方便的用转盘做半挡曝光补偿。因为我不拍负片,只用反转片。而且希望尽可能的精确曝光。所以曝光补偿对我来讲是必须的。GRlS的曝光补偿就在左手很方便拧动的位置上。这对我也非常重要。因为我在实际使用时发现。几乎超过80%的图片我都使用了曝光补偿。
理光GRlS的闪光灯有普通的闪光方式、防红眼这些功能。但是最有用的是它在光圈优先和强制闪光的时候会自动切换成慢门闪光同步。我觉得实在是太有用了,尤其在需要一些特殊效果的时候,不过这时候肯定要进行负的曝光补偿。否则肯定曝光过很多。GRlS调节闪光模式的拨杆也在左手很方便的地方。而且滑动钮大小适中,所有类似机器里闪灯的操作恐怕没有比它更方便的了(比起尼康35 Ti的小小按键、徕卡MinihJ×的无穷循环设定等)。
同时。最最最最重要的是。GRlS也是世界上最轻薄的相机,它只比一个胶卷厚一点
点。可以很方便的放进衬衣口袋里面。最适用像我这样对图片质量有极高要求而且除了洗澡相机从不离身的人。
体积小太重要了,可以让你无拘无束的随时带着它,拍下任何你有兴趣的东西,在任何时候考验自己表现影像的能力。
很多新闻和报道摄影师有随身携带相机的习惯。为的是可以拍下所有突发事件,不给自己的摄影留遗憾。其实对于所有的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养成随身携带相机的习惯很重要。养成训练影像的习惯是重要的。世界上不是缺乏好的影像。而是缺乏好的记录者。
“活到老。学到老”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影像的深度是在你不断提高中增加的,越是成功的摄影师越能够体会到自己对于影像挖掘的不足,所以。带一个小相机在身上。
不停的拍摄和学习。不仅仅是对于初学者的要求。也是成熟的摄影者的必然需求。
理光GRlS也是一只很有扩展性的相机。在日本,除了遮光罩。还可以买到专用的保护滤镜和偏振镜,甚至还有用于潜水摄影的特殊防水罩等等。好玩啊。
不过,对于袖珍相机也不能太迷信,因为袖珍相机的技术限制。它在很多情况下还是不能如专业单反机或专业旁轴机那样能够应付多样和复杂的拍摄条件。所以。最好不要对袖珍相机的能力抱有过分的依赖性。袖珍相机最适宜的拍摄情况是在携带其他器材不是很方便的情况下。拍出应时的图片。而不是能适应一切场面的全能武器。
和理光GRlS同时在市场上的还有徕卡的MINILUX和美能达的TC一1。40mmF/2。4的
镜头依然是徕卡最大的卖点。虽然体积比较大。又有E02上的问题。但是作为“最便宜的徕卡相机”依然受到大量徕卡迷的追捧。
美能达的TC-1几乎拥有了豪华袖珍相机应该有的一切。坚固而豪华的钛金属外壳、小巧而又优雅的外型。
28mmF/3。5的镜头成像极出色,体积非常的小。操作也方便。虽然价格很贵。但在相机玩家手中拥有特殊的魅力。
说到这里,还有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上面提到的几只袖珍相机为了证明自己的镜头的成像质量,都做了适用于徕卡M系列的限量版本,美能达TC一1用的镜头。后来作成了ROKKO 28mmF/3.5 for徕卡LTM;理光GR1用的镜头,后来作成了GR 28mm/
2.8 for徕卡LTM ;柯尼卡HEXAR用的镜头。后来作成了HEXANON 35mm/2.0for徕
卡LTM,酷吧。康太时T3是现在市场上最好的袖珍相机。如果你格外喜欢35mm的袖珍相机,用用它,会对袖珍相机能拍什么有全新的认识。不相信吗。先去试试它新开发的 Carl Zeiss Sonnar T*35mmF/2.8镜头。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镜头厂商。蔡司设计其镜头的着眼点永远是一只至少10年不会过时的产品。新的T3镜头更是如此。SonnarT*35mmF/2.8在反差和环境光的再现都很优秀。边缘实际没有畸变,明亮、色彩还原非常高贵、细部表现柔和,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只顶级的35mm镜头相比。这么小的镜头,除了“完美”。我找不到任何其他的词语来形容它。
T系列照相机是由德国著名的跑车和设计公司保时捷设计的。它提出“小型、轻型、易于携带、紧凑、提供高精度拍摄”的产品概念。最早在1984年推出了康太时T。接着是1990年的康太时T2,这两款相机在市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销售总量超过220,000台,于是康太时于2000年2月推出康太时T3。 T3外形比康太时T2小,也轻很多。
康太时T3配备了“镜间双重快门”。快门速度可以从1/1200秒--180秒。最高快门速度几乎是其他袖珍相机的2倍还多。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选择高速片和大光圈拍摄的时候,因为T3的大光圈成像非常的好。我要经常用。180秒的慢门。在黑夜和暗光中拍摄也很方便。
康太时T3有两种曝光模式,光圈优先和程序自动。当然有+2—2EV的曝光补偿,可按
1/3EV来设定,也可以通过用户自选功能将曝光补偿设定分级从1 /3EV改成1/2EV。不过曝光补偿的调节没有T2或者TVSIII那么方便。当然更没有GRlv:h-f~。对于我这样只拍反转片的摄影师,有难度。鬼知道康太时的设计师是不是喝了酒设计的!
T3并不便宜。但是昂贵得并不是没有道理。对于康太时来说,T3不仅是一个摄影工
具,它是基于强调握持手感和耐用的产品理念来设计的,外壳采用轻型、结实和防腐蚀的钛金属制造,取景器采用高硬度玻璃制造,以防止刮花和保证年代久远依然明亮。快门释放按钮采用多晶体蓝宝石,牛!手持康太时T3的感觉绝对的不同寻常。
康太时T系列坚持出35mm我觉得深以为是,虽然现在是超广角镜头大行其道的年头。
多数年轻的摄影师在增长10岁后会喜欢更接近35mm或者50mm的镜头。
由于理光GRlS的故障率比较高。所以康太时T3是我在柯尼卡HEXAR退役之后第一台
当作主力的袖珍相机,出于对T3镜头的无比信心,我经常拿它来拍一些重要的图片,甚至用它来给时尚杂志拍大片。马年我去拍西藏转山的专题。光135、120的旁轴相机零零总总就带了7套。最近半年卖出去给杂志的片子,有一半是T3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9: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千万不要轻视你的袖珍相机。天天带着,时时带着,千方百计的熟悉它。把换机器和镜头的时间花在真正把握和创造影像本身上。它会拍出你一生中最好的照片。
而技巧方面,带块测光表,控制好光圈;平时多练技术,拍的时候把它当大机器构好图,会对结果有帮助。
当然,T3也不是事事都完美。也是拍马年转山的时候。我的T3开始出现镜头遮光板不能顺畅打开的事情,让我损失了不少照片。
不过这也没什么可抱怨的,相机就像你的亲人或者朋友。偶尔做错事情也正常。反正可以拍成好照片的机会多呢,也不用在意某一次两次的。所以。我也不认同很多人说“摄影是遗憾的艺术”,有什么遗憾的?这次没拍到下次拍更好的呗。要是不能越拍越好才是真正值得遗憾的事情呢。
一些更加便宜的袖珍相机>>>
别以为好的袖珍机都很昂贵。市面上也有很多廉价的袖珍相机,让我们看看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
奥林巴斯u-2>>>
奥林巴斯u-2的前身是大获旅游者欢迎的u-1。u-1因为时尚而小巧的外型和良好的成像质量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袖珍相机。过了几年。奥林巴斯推出了 u-1的改进型u-2。
和前一代产品拥有更小的体积。u-2却使用了更为强劲的35mm/2.8的镜头,为了更适合高水平的摄影,它甚至增加了点测光功能。还记得《忠贞》里面苏菲?玛素演的职业摄影师吗。她手里用的就是u-2。
奥林巴斯u-2的镜头质量是它赢得无数赞誉的主要原因。其实它的前身u-1使用的3片3组的35mm F/3。5的镜头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新的u-2的35mm/2.8的镜头则稍胜一筹。不仅通光量增加。而且成像也十分清晰。
只要你不是计划拍摄反转片给杂志供稿,一般的负片绝对应付有余。好象前几年,有一个欧洲挺大牌但是有点投机的老家伙用它拍了一年的一个旅游专题。又出书又展览,还有个日本人也照方抓药,用u系列拍了几本摄影日记。也巴巴实实的火了一把。u系列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u-2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它具有很好的防水和防尘性,在一般的小雨里拍摄不会有任何的问题,而雨雪天在旅途中是很常见的风景。另外,和它具有的品质相比。u-2的价格惊人的便宜,不带日期后背的只需要不足800元,无疑要远远超过同价位的其他相机很多。
雅西卡T5>>>
雅西卡(YASHICA)通常是生产中低档相机的,名声不大也不小,但是这款雅西卡T5在职业摄影师中却享有极高的声誉。当然这主要要归功与它使用的卡尔 -蔡司的35mmF/3。5镜头,美国的《大众摄影》认为它的成像“超过了很多比它贵10倍的相机”。吹捧的有点过,但它的确是这个级别的机器里最好的。
雅西卡T5在国外被称为雅西卡T4 super。它秉承了著名的康太时XT系列袖珍独特的俯视取景器。这样摄影者不用把相机举到眼前,可以把雅西卡T5放在腰间,通过机身上面的取景器观察拍摄。这样不容易被你拍摄的对象注意到。实在是**利器。著名的JURA极爱此功能。并用它拍了很多很出色的片子,我很诧异他是怎么在那么小的俯视取景器上选择构图的,这只能归结为天赋异禀。
在大概是80年代末的一段时间里,欧美的一些职业摄影师对于雅西卡T5的喜好简直到了狂热的程度。颇有一些职业摄影师甚至用它来拍摄时尚广告图片,而且片子卖的非常好,很多作品已经到了令摄影迷疯狂崇拜的程度。也不知道是雅西卡T5真的魅力特殊还是大家的神智有问题。
和u-2一样,雅西卡T5也没有曝光补偿功能,虽然很多拍摄反转片的摄影师对此感到遗憾,但是他们依然不愿意放弃它,因为卡尔?蔡司的镜头实在是太棒了!
其他的相机,从镜头的角度来看巴尔达,富士的MINI都还算不错。其中巴尔达。雅西卡T5、富士从分辨率上都很好,差别并不大,差异只是色彩表现上的。当然它们都各有特色,但也都各有弱点。如果你对AF格外在意的话就别买巴尔达,而且它现在也不再生产了,出了故障修也难。
实事求是的说,对于使用廉价袖珍相机的人来讲,多数时候影像的质量并不是它最大的价值体现,而多是用来拍有趣或者突发的事件,从这个角度谈,这些机器都够用了。
上面说了那么多的袖珍相机,你是不是觉得最新的顶级袖珍相机已经足够好了呢?
恐怕未必。
最近我接了一个新的选题。要求是这样的:
1,使用可以隐蔽拍摄的相机。没问题,我可以用袖珍相机:
2。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反转片作品。没问题,使用好的袖珍相机。用曝光补偿精确控制曝光
3。而且因为涉及拍摄一些危险的场面。需要它可以经受粗暴的对待。而且还要价格便宜的……
天。这就难了。只要便宜的相机成像质量都不会太好。根本扛不住“粗活”,更别说还需要精确控制曝光了。我花了很多时间咨询器材专家。最后,这样的相机终于被我找到了,居然是世界上最早的袖珍相机:ROLLEl35!
禄来35:凡事有始皆有终>>>
禄来35是现在所有袖珍相机的鼻祖。1966年问世。它的体积比一包香烟更细小,全金属结构,全机械操作。加上驰名于世的西德卡尔‘蔡司顶级的光学镜头,累积成千上万的世界级名作都由它一一记录下来。因为坚固耐用、质素超群,成为横跨六、七十年代最抢手的相机,很多专业摄影师都将它作为可以信赖的保险相机。
由于后来的相机市场转变。机械结构与手动操作的相机几乎全部由全自动相机代替。
加上生产成本日益高涨。所以这样全金属制造、完全机械操作的相机不再有更广的市场。多数便被特级相机发烧友作为收藏精品。不过还是有一些摄影师把它带在身边,作为第二备用相机。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台袖珍相机。禄来35从第一台问世到现在没有大的改型,也就是说这台相机的技术已经超过35年了,但是绝大多数禄来35都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性能。我用的这部是上世纪70年代末出产的使用Sonnar40mmF/2.8镜头的禄来35SE。也有20多年了。没想到我又一次有机会用上了它。
禄来35从某个角度来说依然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袖珍相机,它异常坚固,即便是30年前的产品,虽然测光元件已经老化。但是操控上亳不含糊。40mmF/3.5和F,2.8的镜头完全可以和现在任何一只顶级的袖珍相机镜头媲美。
禄来35也是迄今为止最酷的袖珍相机,闪光灯在相机的下面。采用可以伸缩的镜头。
所有的操控都是手动的。可以完全精确的手动控制景深、曝光和对焦。每次拆装胶卷需要先把它大卸八块——一个杂志的女主编一直不理解她先生为什么发烧摄影器材。看我操作了一回禄来35SE。终于感慨说。“男人怎么可能不爱这东西呢?!’’
但是。不久。我发现了一个小问题。我的禄来35SE用于测光的电池没电了。而同样规格的水银电池已经很难买到了。我跑去欧洲的一些地方找。都没有。不仅它的电池没有。我熟悉的器材店都纷纷转向数码产品。大量的传统器材已经在货架上消失。包括徕卡相机,要可以,接受订货。
欧美使用袖珍相机的普通消费者接受数码相机的程度远远要高于国内的职业摄影师和高级发烧友。一家巴黎器材店的伙计都还奇怪的问我。像我这么时尚的摄影师为什么还要用禄来35这样老的相机。店铺的老板很认真的告诉我。胶片快走到头了。而所有的胶片相机里袖珍机会是最早被数码淘汰的。你也该换换机器啦。
我解释说我是一个很严肃的摄影师。还不可能用那些普通老百姓用的便携数码相机,于是器材店的伙计建议我去摄影中心看看现在最新的一些展览。数码影像和传统影像有如此大的不同,以至于足以湮没我对袖珍相机苛刻的要求。
我按照他说的做了,而且真的反复考虑了许久这些问题。
不久我很偶然的买了一台可以拍照的30万像素手机,而且我发现它也是个很有趣的家伙,虽然不能保证把一切都拍好。但是太方便了。能让我专心享受自由拍摄带来的乐趣。然后再在“更严肃”的拍摄中使用其中学到的东西。
之后。我终于承认。普通消费者的选择是正确的。器材店的伙计们说的都没错。数码相机最先终结的传统相机便是袖珍相机。况且不仅仅是我的禄来35,很多传统相机现在也快走到了它们的尽头。
遗憾当然是有的。可是凡事有始皆有终。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完整的时间和世界来
说。摄影本来就不是个多大的事情。更别说一些小小的相机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十年之后的很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或许已经不知道怎么使用胶片了,而那时候的胶片相机会只生存在后胶片时代的少数艺术家手里。
所以,现在来回忆总结胶片时代的事情还是蛮有意义的。
附录
墨菲法则的背后其实多数摄影师和器格发烧友对摄影器材并不了解,以为自己了解的多数是像我这样一知半解的。我们以为知道很多的东西,其实都只是器材厂家让我们知道的,对于器材问题深入的披露还是要依靠器材厂家自己流露出来的情报。
厂商们倒是乐于经常给我机会和设计师接触,但是很多问题的确切答案我依然得不
到。比如关于传统相机的镜头是否可以直接用在数字相机上的问题,大家可以的《中国摄影》杂志2004年初关于数字单反相机的那个专家研讨会,其实没有结果。
很多使用者一直在怀疑自己手上的老镜头不能完全适用于数字相机但是这种怀疑得不到厂家的呼应。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厂家明确表示现有的镜头和未来的数字相机之间存在匹配问题,而多数厂家则闪烁其辞或者选择了沉默。
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涉及到厂家产品延续的大问题而有些厂家是格外注重产品延续性的。
不过,总藏着也不是办法,因为墨菲法则(MurPhy’s Law)对于这样的事情早有预
言。
MurPhy’s Law的原句是这样的: 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后来,它慢慢衍变成了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经过多年它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也被称为 Finage‘s Law(菲纳格定律),具体内容为: 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这一定律被认为是对“墨菲定律”最好的阐述。
果然凡是可能出问题的事终将出问题.
传统镜头和数字相机问的匹配问题彰显出来这要感谢奥林巴斯。奥林巴斯从来都是很受职业摄影师尊敬的器材厂家虽然和佳能、尼康相比它只是个小厂、虽然产品不多,但是它的质量很过硬你现在都会在一些欧美的摄影师手上看到手动的 OM系列相机和 Zuiko镜头。随着数字大潮的来临,群雄并起,有像佳能、柯达这样花大价钱一路领跑的;有像索尼(Sony)这样虎视眈眈准备搅局的;当然也有像美能达。徕卡这样先观望后奋起直追的。
这时候,奥林巴斯可能是比较痛苦的,它没有佳能、柯达大公司那样的研发能力,但一样希望可以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
奥林巴斯第一台使用新卡口的可更换镜头的 D-SLR在 2003年 9月上市同时也是第一台采用“4/3系统”的 D-SLR、所谓“4/3系统”,就是采用4/3类型的全帧传输
CCD(18x135mm)传感器,这是一个专门为数字摄影而设计的一个开放的标准,最
早是由奥林巴斯、富士、柯达一起提出来的,说好大家以后的产品是同一规格的,结果就奥林巴斯老老实实的推出了新卡口的专业级机器这就是E-1。 E-1使用的Zuiko Digital镜头是专门为 4/3系统而专门设计的和原有的镜头体系完全不同。
E-1本身是不错的机器,时滞短、带防水防尘功能、附件配置也合理,另外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它通过转接环提供能够对很多厂家的老镜头的支持。目前可以转接环接尼康、康太时的 Y/C、OM。古老的螺口M42、徕卡R和宾得K卡口的镜头。
看来我们怀疑了很久的一个问题终于被奥林巴斯公司从官方的角度证实了,某些OM
手动镜头不适合用于E-1系统、某些OM镜头可以收缩光圈使用,而收的太小也不行。
就是说很多老镜头在大光圈或小光圈的时候,使用胶片和使用数码得到的画质是不同
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一方面无论是 CCD还是 CMOS或者类似的光电转化系统,它们对于直射光和斜射光的感光能力的差异是非常大的,CCD要求人射光线比较垂直。也就意味着一些镜头使用胶片的时候没有问题,而使用数字相机的时候就会出现很明显的暗角。从奥林巴斯提供的资料来看长焦镜头受的影响要比广角镜头小。
当然对于同样焦距的广角镜头,反望远结构投射到四角的角度就要比对称结构的光路来的小,所以类似的影响就要小。
严重的衍射也是一个问题,这一点数字感光元件也要比胶片来得敏感的多。所以很多镜头的最小的几挡光圈也不能使用。
另外,实际上由于内部消光处理的差异、镀膜的差异以及光圈所在位置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具体某只镜头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于数字机身或后背。
而这一切依靠使用者的测试是不可能得到确切答案的问题的,解决只有依赖原厂提供的准确资料。
这就引出来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我们现在手里这些镜头,到底有哪些未来还可以用在数字相机上,到底数字相机和传统相机对于镜头的需求有多大的区别?
奥林巴斯的镜头可不能说不好 OM-3 Ti和OM-4 Ti和Zuiko镜头的质量是有口皆碑的,虽然它的市场份额不大,但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到大量职业摄影师的推崇。如果它都有问题难道佳能尼康就没问题或者徕卡、蔡司就能得以幸免?
看样子未必。我们可以注意到多数厂家对此讳莫如深,起码他们都没有像奥林巴斯那样明确的告诉我们老一代的镜头用在数码相机上有多大的影响。
当然要说厂家对此都没准备也不尽然,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首先导先已经有一些厂家宣称他们的镜头需要为数码投机的发展做改变。
使能在发布17-40mmF/4L的时候宣布他们新研发的一些镜头已经考虑到了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的通用性。不过这一点似乎没有受到市场的格外重视好,在EOS卡口和EF镜头本身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看来佳能对此胸有成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9: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康太时这回做的干脆。眼看C/Y镜头的问题解决不了,借着35mm相机AF化连卡口都改了。发布了N系列的AF单反相机以取代原来的C/Y卡口的单反,明确表示新的N口镜头就是为未来全画幅的数码相机开发的。现在135相机里,镜头接环内径最大的是康太时N,镜头的后截距最大的也是康太时N,加上蔡司的镜头设计能力。算是占了天时地利。下面就看康太时研发数码机身的能力了。不要再搞成Ndigital 那样就好。
顶级镜头厂商施奈德也同时宣布开发“DIGITAR”系列的用于数码相机的镜头,比如用在阿尔帕上配合1100万像秦数码后背的新镜头APo-Digitar F5.6/24 mm XL非常出色。
还有些厂家公开宣称自己的镜头完全可以用在数码相机上没有任何问题说这话的是大名鼎鼎的徕卡。
徕卡嘴头的理论说的是因为“我们的镜头光学质量足够好。用在数码相机上没有任何问题”,其实底下徕卡公司早就悄悄的着手改造镜头。有些新设计的镜头已经考虑了数码机身或者数码后背的因素。很显然,类似的问题毕竟旁轴相机比单反相机更不好解决,所以Elmarit-M ASPH 24mmF/2.8索性就放弃了传统的对称结构改用反望远,Summicron-M ASPH 28mmF/2第一代测试版本来万事具备,突然又推倒重新设计,为此不惜推迟上市时间。现在这些问题都算有了答案、不得不佩服姜还是老的辣、不过潜在的让人不放心的是。徕卡那么多款的老镜头——不论是M系的还是R系的——怎么办,徕卡公司是不是也要像奥林巴斯那样出个适用表呢?
尼康和其得是在 AF时代死扰着不改镜头卡口的厂家所以他们都留下了大量的 MF的老镜头用户。不知道这些用户能不能接受他们老镜头在数码机身上的使用限制。
或者根本有少数人就喜欢前无古人的传统镜头加数码机身的特殊效果?
利器>>>
孔子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面的“利”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为“使……变锋利”。让刀变得锋利的办法总的来说有两种,一种是于市肆中采购最新顶级宝刀;另一种是自己在家中花点心思自己把它打磨好。
而市肆中最好的,毫无疑问,是卡尔蔡司。而如果你已经有了最好的器材再继续努力感觉会怎么样。
我一向喜欢蔡司蔡司拥有很多子品牌,康太时亦是其中之一。二战以后蔡司旗下的很多品牌慢慢都停产了只有康太时还在得意洋洋的出些有时叫好有时叫座有时叫好不叫座的产品。蔡司是家大厂不太在乎小小的民用相机市场。这样下去终于不是个办法,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日本单反相机的兴起消费者纷纷被便利新颖的日本相机吸引,蔡司宝石般的尊贵的光学质量优势不显,可能是觉得开发机身费时费力,蔡司终于决定和日本厂家合作生产康太时相机由雅西卡(后来是京磁)设计制造机身。造型设计仍由德国的保时捷完成,这样除了光学以外。依然在造型工艺上保证顶尖的水准。
康太时在日本的生产历史始于 1972年推出后依然以蔡司镜头的光学质量为市场主打。康太时不用打太多广告或者做太多市场宣传,酒好不怕巷子深依然有大量拥趸追捧。
可惜,依旧不算是一线品牌,而虽然光学质量一流,依然有不少用户对日本生产的机身颇有微辞。蔡司也无所谓,继续按着自己的兴趣推出一台又一台相机,开发一个又一个的新系列。好在蔡司的合作方京磁公司还算是有技术实力,C/Y卡口的RTSⅢ、X、G系列旁轴相机、自动对焦的康太时645等等等等,每次推出新东西都令业界震动。不过震动之余康太时似乎并没有在35mm相机上称雄的欲望,依然不急不缓的按自己的步点跳舞,继续得意洋洋的出些有的叫好有时叫座有时叫好不叫座的产品。
因为蔡司认定了摄影器材说到底最重要的环节是光学。蔡司的光学永远是最好的就冲这份自信,每个器材行家评论蔡司产品的时候总是要下意识的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去年春天的时候卡尔蔡司新出的 N口的 Planar T“85mmF/1.4上市了,勾的我又有些心神荡漾。其实我拍照片基本都是用广角,一只佳能的24mmF/1.4加一只35mmF/1.4已经足够我拍多个完美的专题了,但是我似乎对N口的85mm镜头情有独钟,毕竟这是世界上第一只可以用在现在和未来数码相机上的完美人像镜头啊。这时候一本无意中送到我面前的Steve McCurry拍摄的《肖像》挽救了我。Steve McCurry的人品和艺品都是我很尊敬的,虽然我不太喜欢他的照片,但是,看看人家的肖像拍的多有样啊。作为一个摄影师,我总得有人物肖像吧,我总不能老用 35mm镜头拍肖像吧,那还等什么我立刻飞奔到相机店把N卡口的 85mmF/1.4拿下了。有了镜头当然还需要机身和配件所以顺便把康太时N1和17-35mmF/2.8也拿下了。
Vario-Sonnar N I7-35mm F/2.8很大啊,95mm的口径;Planar N 85mmF/1.4也很沉很大。拿在手里试试看,会对什么是专业镜头有新的感慨。
不过仔细看看镜头,Vario-Sonnar N 17-35mmF/2.8的第一片镜头并不是很大,而这么大的体积主要是为了保证镜头可以精确的自动对焦以及长时间的保持镜头的光学质量不改变—蔡司从来都宣称的20年保证。所以镜头使用了大量的金属元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可靠,可是即便使用了超声波马达技术对焦速度也只在中上而已。
康太时是很晚才推出自动对焦的单反相机的,但是其实,蔡司对于AF技术的研发要远远早于多数日本厂商。在1981、82年的时候已经设计出了可以量产的 AF单反相机——当然是135的。而这时候还没有哪个厂家敢说自己研发成功7AF的单反相机。不过直到后来佳能、尼康、美能达的AF单反相机大行于天下康太时却一直没有把自己的AF相机投入生产,原因就是其它相机制造商生产的自动对焦系统产品无法满足蔡司允许的镜头公差精度要求。所以现在N系列的镜头做的这么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近两年康太时和蔡司镜头在中国比较流行,“中毒”的人比较多。我非常支持器材发烧,虽然频繁的更换器材对于器材爱好者来说不算什么重要的事情,但是随着大量的几乎全新的二手器材流向市场一些优秀而又经济括据的职业摄影师得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使用上好的器材。
不过器材“中毒”总会有点饮鸩止渴的意思、蔡司镜头如果是真的用来“发毒”我觉得还是用新的蔡司好,比如 G系列、 645里的几只还有N系列、当然也不是只只都是光学里程碑。但思路都是新的普遍也比老镜头好。玩哈苏的应该明白,有点像新的180mm镜头和老的150mm镜头的区别。
而从“服毒”的可靠性来说,C/Y口的蔡司都最好也用新设计的几只头比如21mmF/
2.8、85mmF/1.2、100mmF/2、200mmF2之类的。可保立刻“毒发’倒地。否则先“服
毒”,不“发毒”,又以为自己喝了过期的敌敌畏,那就惨了。
不过“服毒”未遂,改好好拍照片也不错……不过现在不是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
很多渠道都说 C/Y卡口的相机比较娇气,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尤其是 1980年代的一些产品。这好像已经是一些共识了。我想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用RTSⅢ或者
ARIA、AX、RXⅡ这样新一点的机器。其实那个时代的电子相机都不太可靠尼康、徕
卡也一样。
RTSⅢ到现在也是最好的MF相机,工艺上远超同时代的其他MF的专业相机,京磁独
家的陶瓷真空后背技术——确保胶卷平直在焦平面上——也非常有意义。不过这么另
类的顶级相机只适用于顶级的影像发烧友。
其实康太时的老机器也不都是不好,我见过一些国外登山队在西藏登山的时候使用大量的 139、159之类的老机器完全没有问题。
ARIA虽然便宜,但是非常值得推荐,可靠性也高。它的设计师我认识,我原来经常讥讽他们造的机身不结实,ARIA设计出来之后他当着我的面把机器拿到腰边,手一
撒,“啪”的一声掉到地上捡起来问我,“还用再摔一次吗?”
老款的 C/Y卡口的镜头和后来的镜头(G系列、 N系列、120系列)差异非常大。而老的 C/Y口的镜头里也有很大的差别、这里面的问题肯定够写好几本书的。就简单的说几点。
首先新镜头和老镜头味道非常不一样,在1980年代后蔡司的光学才华慢慢的释放出
来。出了一些特别好的镜头,产量比较大的像21mmF/2.8,产量小的像F/1.2的标
头、85mmF/1.2。200mmF/2之类的都非常出色。当然,价格都很贵但都非常值得推
荐。
老的镜头我个人都不喜欢,主要是不喜欢很多人崇的味道。镜头设计是这样你要承
认新的设计比老的设计好。当然新的质材和工艺也要更好。你可以有点怀旧的喜欢某只镜头的某种特性但从“拍照片”的角度多数不实用。当然老镜头的设计都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个“好”要放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何况我们对于影像的审美情趣也一直在发生变化。
蔡司镜头的一切设计思路都是围绕“光学”展开的。所以它的一些大口径的镜头都还是非常过硬的。如果你买到一只 35mmF/1.4而发现它不好,估计不是折过就是你用得不好。
还有几只蔡司镜头是值得推荐的。
18mmF/4,颜色有点古怪,但是用好了是只非常好的镜头;
25mmF/2.8,老一代镜头的代表,颇有些特点,有不少人喜欢它浓郁的颜色
28mmF/2,不错但是除非你特别需要不推荐除非能找到成色非常好的;
35mmF/1.4,值得推荐,好象有些测评的得分一般,但实际使用成像绝对会令你满意
50mmF/1.4和50mmF/1.7都很好,就不说了
60mm和 100mm的微距都非常的好, 100mm那只尤其的好。我个人觉得不比徕卡那只
差,如果你没钱买APO200mmF/2、试试100mm微距,影像挺惊人(!)的;
85mmF/1.4,相同规格里最好的,而且价格很便宜;
100mmF/2,是我当年的选择。工艺很好就不说了。成像讨好的程度我个人认为超过
85mm那只;
135mmF/2.8,蔡司提供一些镜头可以称为“穷人的劳斯莱斯”唯一的问题是最近对焦距离比较远。但是价格超便宜。注意我刚才说的蔡司镜头的一切设计思路都是围绕“光学”展开的。如果难于处理。它才可不要那么近的拍摄能力;C/Y口的长镜头其实有很多好头。不过在国内很少见。像APO的200mmF/2、Mirotar
T*500mmF/4.5和APO的 300mmF/2.8都好的不得了,但是很贵。小口径的选择有点
难,新的 300mmF/4勉强还可以。如果你不是特别需要那么长我觉得或许 180mmF/2.8更好点。
镜头搭配特别重要,C/Y是非常好的镜头体系。细想想看。它还是可以凑成一个很好的配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9: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那时候还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买了一台柯尼卡的HEXAR。在青藏路上有一次碰到一批摄影发烧友,还有人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跟我说“那镜头能好吗。要是真的好,我们还用尼康干什么?”毫无疑问。学摄影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因为身边总有好为人师的师兄。
我冲他傻笑,不知道说什么好。然后郁闷了半天,再然后用它拍出了很多好片子,而且还又买了3部巧思。
然后就要说到90年代中期中国摄影界的“换相机”大潮了。那时候我经常能听到有人(当然还有杂志报纸)大声疾呼:“换120吧”“买4X5吧”“用金环镜头吧”等等。我那时候基本能保持清醒的态度,主要是那时候我还没有接触太多的图片市场。没怎么从摄影上挣钱。觉得用其他收入养摄影是件挺蠢的事情。
不过。我那时候就确定了买机器的原则:同类机器里我只要最高端的。镜头我也要最好的,这样就省得老换了。
我没在大机器上花太多力气。国内很多摄影媒体说什么图片社只要120和大画幅的片子的时候。我改去了霍格沃茨当摄影老师,所以没上当。
人家国外的图片社根本就不管你用120还是4X5。器材因题材和拍摄方向而定,很多国外的职业摄影师压根就不拍120的片子。一水135,一样卖得好。
当时手边的机器主要是尼康的FM2和801S,配7、8只镜头:断断续续也用尼康其它机身,F4当然很好。不过它太大太重,对我不是很适用;后来也试过 F90X,不过在西藏它经常死机;F70是我用过的最古怪的机器,操控非常的不方便。直到后来有一次我的Nikkor50mmF/1。4的光圈在藏北无人区冻住。我就放弃了尼康。
佳能那时候也没有给我多少好印象。我当时试了EOS5,因为太轻,老怕把它弄坏了。
那时候还用徕卡的M5和M6,配35mmF/1.4和75mmF/1.4:哈苏的503CXI和40mm、80mm、150mm镜头当然还有柯尼卡巧思。
我原来一直很喜欢徕卡的M系列。虽然我一直喜欢可以狂风骤雨拍照的机器,但M系列是个例外,最近几年慢慢放弃黑白图片了,才少用它。
哈苏503CXI有一点我一直不习惯,它拍完一张照片之后的一片漆黑,不适合抓拍东
西。而我又特别喜欢抓拍。不过蔡司的镜头真的是好。尤其标头和我用的 40mmF/4。
不过正方的构图很难用。老是要裁,也比较麻烦。因为没有适合的机器,我又想到了康太时,因为也是用蔡司镜头嘛。原来在国内有很多关于康太时机身故障的传言,幸好我从来没有遇到过。
那时候我的标准配置是是21mmF/2.8 85mmF/1。4和300mmF/4。当然,它的28mmF/2、35mmF/1。4和60微距也都是我心仪的镜头。那时候我用的机身是RX和S2B。黄铜和钛的机身。非常结实。操作上老的康太时是个问题。我永远适应
不了用左手调快门。
1997年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了康太时G2上市的消息。那之前我注意G系列的相机很久了,G2的出现让我立刻意识到这是我真正需要的器材,于是我买了一个机身和
21mmF/2.8。35mmF/2和90mmF/2.8三只镜头。后来我越来越发现G2是台好机器。
个头小,声音轻。蔡司镜头无与伦比的好。
1999年那年我坐出租车的时候丢了一个器材箱子。里面有全套的康太时G2机身和镜
头:哈苏503cxi的一身仨头俩背:一台巧思和一只尼康的AF80—200mmF/2。8D。
哦。这时候。我们前面提到的“网中人”又出现了。他立刻幸灾乐祸的发了个帖子,说什么:“小衰神附体,丢失一半卡片”云云。老的摄影网友或许还记得。
刚丢器材的头两年。我还经常留意有没有从出租司机成长起来的摄影师,好找到一点我的器材的踪迹。最近两年才死了心。因为大量的出租汽车司机都成长成为摄影大师了,有获金奖的,有出画册的,最一般的也在我们隔壁的荷赛上露把脸什么的。我哪知道他们里头到底是谁啊。
那次丢器材对我当时是一个大的打击,因为那段时间我接了几个很重要的专题。为
此。我不得不使用了我的很多怪怪的相机,包括我收藏的24K镀金的柯尼卡HEXAR。
徕卡M5。一台617,玛米亚7以及哈苏的903SWC。
朋友也帮忙借了我很多器材,让我度过难关。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logo—yu借我的尼康FM2T加NIKKORAF28mmF/1。4D。NIKKOR AF28mmF/1.4D是我用过的最满意的镜头之一。尤其因为我喜欢用现场光拍照片。它的成像非常非常的好。连尼康自己的设计师都认为这是他们最用心做的4只镜头之一。我曾经想过,如果尼康的所有产品都有这个水准,再生产好一点的机身。我会考虑换系统的。
之后我开始考虑重新买照相机的问题。通过这么多年来的摄影工作,我已经明白了,好的机器并不一定是适合你的机器,而决定到底你买哪一部一定要根据你的实际拍摄需求。中国很多摄影师对于器材的困惑来自于他们不知道自己拍什么,多数人为了挣更多的钱(当然是应该的)想什么都拍,所以老想找万能的机器。结果肯定会失望。我很快重新买了G2,慢慢配齐了从16mm到90mm的6只镜头。
我没再买哈苏,而且后来我还变得对哈苏很有偏见,认为哈苏技术保守。考虑经典
多。考虑摄影师实际使用的方便性少。这种看法直到最近几年它推出XPAN、 H1之后才改变。有一度我使用禄来的60081。我觉得好象中国的摄影师特别推崇哈苏。其实欧洲人自己并不太服哈苏。什么机器都用。禄来6008的操作非常的便利,镜头当然比哈苏的选择更多,除了蔡司以外Schneider(施耐德)的几只镜头也极其出色。从哈苏改用禄来的人很多。
不过中国的摄影师爱道听途说。也不谁传出来的。说禄来6008的故障率高。反正我身边用禄来6008的人没听说有什么抱怨的,倒是老听说用哈苏的新手把机器捣鼓出问题的。
有很长时间我是很迷信机械相机的。直到我后来认识了很多国外拍人文地理或专题报道的同行,发现他们很多都在用佳能,终于也诱惑我想试试AF相机。这样,我正式的跌入了EOS的陷阱。从此。把EF专业镜头从14mmF/2.8L到600mmF/4LIS慢慢用了一个够,连诸如TSE移轴头也不放过。在拍摄任务最重的时候,我曾经同时使用过4台EOS-1N。佳能也有无数的好镜头。当然多是L系列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z4mm/1.4L,85mmF/1.2L 200mmF/1.8L这几只。
200mmF/1.8根据哈苏实验室的MTF测评是世界上得分最高的一只镜头,魅力非凡啊。85mmF/1.2成像也非常的好。尤其如果你用的是尼康85mmF/1.4,那千万别去试EF85mmF/1.2L,你八成会觉得后悔买了尼康:85mrnF/1.2L唯一的缺点是玻璃片太重,AF速度慢。
另一个我受国外同行影响的是机器是宾得67,非常实用而且经济的相机。听到的唯一非议是它不能换后背。不过。一卷只能拍10张,通常也就是一、两个画面,似乎也不用再换后背了。
后来有段时间流行用中画幅拍纪实报道,所以我买了宾得645N,当然就它的价位来
说。很出色,但是对于它广角镜头的质量,我还是不够满意,所以后来换成了康太时645。
那时候我拍照片没有经济压力,所有从摄影挣来的钱都用来买器材、买胶片、旅行。
我也很喜欢实验新的机器。其实这和我的拍摄工作没什么关系,我主要是拍纪实和专题报道的。并不需要很多新的怪的器材。通常只有年轻一点商业摄影师才应该有这样的需求和压力。不过我还是很喜欢新机器。我想这和我喜欢新技术有关。
虽然经常给杂志写器材文章,但我从来看不明白测评报告。
说到测试报告。有一点要说。就像如果你想找一个好女人做太太,你觉得你先需要“了解”女人,但是你不能去找妇科大夫咨询。
一定不要相信器材专家说的话。他们多数说的是“什么相机好”,而跟你要拍出好照片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儿。如果我意识到某台器材或镜头可能适合我,通常会去看看周围的摄影师有没有人买,如果有人买。就借来用一两个月,好做判断。遇到特别心仪的,我也会买来,用一段时间。如果好。就留下来。不好。赶紧卖掉。
不过。这几年我认为好的机器多了一点。哈苏XPAN肯定是一部绝好的机器。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影像。我周围很多摄影师朋友看了我拍的片子买了XPAN。这事上哈苏应该给我奖的。
另外,我认为对于阿尔帕的赞誉无论如何都是不过分的。虽然完全由手工操作,但是我用它拍照片非常的快,而且它的成像质量是任何其它同类相机无法比拟的。用过它,会对什么是好相机有新的认识。虽然价格贵,但是有所值。
康太时645也是非常好的系统。同时它还得到了康太时N系列和数码技术的支持,非常实用。
不过,现在我不再用常规的中画幅相机了。也已经逐步清出了我的常规120相机,主要是考虑到中画幅会在数码发展中先被淘汰,反而135的镜头倒可以从未来的数码解决方案中分享到更多的利益。毕竟35mm镜头因为像场的面积小,所以成像反而容易做的好。而且它们的口径更大,更方便携带和使用。
当然,常规120相机里不会包括阿尔帕或者宽幅机(612或者617、624)。它们是很难被取代的。
我还特别喜欢另类的相机。比如好的袖珍机。我经常用好的袖珍机做主力机拍东西,原来用的多的是柯尼卡的HEXAR和理光的GRlV,现在主要用康太时T3 和禄来35SE。
甚至拿它们来拍杂志的时装大片。开始编辑们还有意见,看到图片后她们也很满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9: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袖珍机的主要用途还是拍摄旅游照片和野外摄影上,现 在各个时尚杂志都在花很多钱在找好的旅游图片。
喜欢小机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可以随时拍摄图片。可以跟自己说那是因为做所谓“影像探索”。
前两天的时候。我故伎重演。又把家里的机器丢了个一干二净。正在难过的时候,突然接到我们邓布利多校长的电话,他告诉我。我可以现在就去“锐意”相机行,随便点机器,要什么拿什么。他们已经替我垫了支票。
于是赶紧飞奔到器材城,看着杨老板高老板身后堆积如山的相机盒子,我暗暗盘算
肯定先来台哈苏XPAN我还是会买康太时G2,蔡司镜头又便宜又好,6只定焦头都应该配齐。
另外。虽然有点雷同。但手动对焦的旁轴相机有更大光圈和更多选择的镜头。而徕卡M拥有更轻的快门,最新出来的MP我依然会将其收至麾下。镜头我会选择徕卡的28mmF/2,35mmF/1.4和75mmF/1.4(或者APO的90mmF/2也可以)。不过只用一台徕卡机身会被人误以为只是器材发烧的菜鸟。碍于面子。我会再多买一两台M7来当备机。当然。如果有了康太时G2,徕卡M系列用的机会可能不多。但是在临界状态下,徕卡的M系列依然是唯一的选择。
如果从投资回报以及实用来说35mm单反相机最值的还是佳能。EOSlV是现在世界上
最“劲”的相机。其优异的防水防尘性是我的最爱。镜头只要16—35mmF/2.8,70—
200mmF/2.8L IS加一只200mmF/1.8L就好。
哈苏905SWC当然是非常好的,但很显然阿尔帕更胜一筹。但是阿尔帕比哈苏905SWC
要贵两倍,一台差不多要10万.算了不管。反正是有人出钱。
我依然倾心于蔡司镜头的魅力。所以康太时N1是没办法放弃的。镜头只要17-35mmF/2。8和85mmF/1。4就够了,镜头在精不在多。通过转接器中画幅和35mm的镜头可以共享,所以康太时645也是要买一套的,但是买什么镜头是个问题,因为它有不少镜头都非常好…。
正在这时候突然手机响了。不过声音有点怪。有点吵,我正不耐烦的浑身摸手机,听见身后有个熟悉的声音跟我说什么。我转过来,迷迷糊糊的看见我家领导一只手拎着闹钟,另一只手摸着我的头发,温柔地跟我说:“睡得好不好?…”
唉,我心里一声长叹。叫早了。我还有台康太时T3的傻瓜机没定呢,下次去登山的时候没机器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93

帖子

3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1
发表于 2014-8-15 10: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870

帖子

2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2994

活跃会员突出贡献

QQ
发表于 2014-8-15 10: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录收藏了,此文好的不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教程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交易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