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峰影像摄影网-徕卡俱乐部!

搜索
快捷导航

君峰·佳作欣赏更多>

查看: 4900|回复: 8

徕卡M9详细评测

[复制链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发表于 2015-2-9 13: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发表于2010-12-28 01:52:29,作者赵嘉


去年年底就开始使用M9,拖了一年的功课,终于可以放出来了,算是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吧。这篇文章的一部分用在3.0版的《顶级摄影器材》上面,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内容。

1.jpg

.
我一直觉得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热爱旁轴相机的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师之一。
不过,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似乎顶级的旁轴相机已经销声匿迹了。EPSON的R-D1算是一个有趣的尝试,我本来期望它能不停升级到达我能满意的程度。但是,认识它的设计师之后,我发现它的出现只是个人爱好的结果,命运里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徕卡的旁轴相机是35毫米相机的鼻祖。毫无疑问,传承了徕卡精髓的M系列也是35毫米相机中最传奇的系列。自从M3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摄影,而后每一代M系列的机型都是徕卡神话的一部分。M系列胶片时代的“收关之作”,无论是M7还是MP,也都是相机制造技术和设计艺术完美的结晶。
然后,数码时代到了。2007年初上市的M8的出现似乎是必然,现在看来很清楚,谁不赶紧搭上数码这班大船,要不破产,要不被并购。徕卡介入数码产品其实非常非常的早,但是M系列的数码化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主要的困难是因为M卡口和镜头的后组距离胶平面比较近(和单反镜头相比),所以,光线投射到感光元件上会更加倾斜,而目前的技术,感应元件感应斜射光和直射光的能力差很远。
徕卡M8采用柯达制造的尺寸为27mmX18mm的1030万像素CCD。由于这块CCD不是全画幅尺寸,所以镜头焦距转换系数为1.33倍,它使用了特别的技术来解决四角容易出现的暗角问题。
不过M8上市之后曾经出现了一个短时间的麻烦。由于M8的CCD结构很特殊,没有使用常规的低通滤波镜技术,厂家的原意是希望借此记录更多细节、提高画质,但是由于红外线过滤不够对于CCD的干扰却造成了另外的成像错误,比如在拍摄某些材质的黑色服装时会变成紫色。所以,后来徕卡公司建议早期M8的用户在镜头前加过滤红外线的IR滤镜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有趣的是,在用户中有一批人很喜欢早期M8能感应红外光的特性,并且通过使用红外滤光镜来强化这种特性,可以拍摄很酷的红外效果图片,这倒是个很有创意的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3: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9月,徕卡又发布了M8.2。作为M8的升级机型,M8.2和M8在外形和规格上差别不大,包括使用同样规格的1030万像素的CCD。为了减小快门声音,M8.2的金属焦平面快门最高速快门从1/8000秒改为1/4000秒。M8.2的LCD使用了坚硬的蓝宝石玻璃,这是第一个把这种材料使用在LCD上的厂家。零星的修改还包括改进了曝光补偿的调整、增加了连拍功能和自动感光度调整,等等。
另外,M8.2居然增加了一个“随拍模式”,据说是专为“对摄影一无所知”的用户设计的。“随拍模式”的实质是光圈优先+自动设定ISO+自动白平衡。或许,现在使用徕卡M系列的人真的有很多是“对摄影一无所知”的人了,不过,这样的人知道怎么面对M系列的手动对焦吗?他们知道拍照该用多大的光圈吗?所以,我看到网络上有评论说:“不知道M系列有多少对摄影一无所知的用户……这是徕卡的幸事还是不幸。”虽然话说得有点尖锐,但的确值得思考。
M8.2上市之后不久,徕卡又一次祭出“限量版”的法宝,目前已经有两个版本,包括限量500台的M8.2 Safari套装(包括一台橄榄绿的M8.2机身,一只银色的ELMARIT-M 28mm f/2.8 ASPH定焦头,一个配套白金汉制造的体面的相机包、一块UV/IR滤镜以及一条真皮相机肩带,售价68000元人民币左右)。后来还有比照此标准发布的纯白色的M8.2,外观很惊艳。当然,所有限量版M8.2的性能和常规版是相同的。
徕卡M8上市之后,我的确尝试对它提起兴致,但很快就失望了。主要问题是1000万像素根本不能满足我的要求,给杂志做个跨页都不够;另外,不是全画幅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过去最喜欢28mm f/2镜头就变成了35mm镜头;再说,它的确很慢。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摄影师用它,反正我的确极少见到过摄影师真的用它工作。
所以,对于M8,我当时难以下一个客观的评价,或许对于徕卡M系列来讲,一个资深的使用者会有太多的感情因素,企图“不谈感情谈世道”地评论M系列是困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3: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2009年下半年,徕卡发布了全画幅的旁轴数码相机M9。
首先要说的是,M9是世界上体积和重量最小的全画幅数码相机。体积和重量依然是M系列的风格,和单反数码相机相比实在是太有优势了,带着一台M9和三四支镜头只需要一个很小的摄影腰包,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评价M9,首先要说全画幅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对于多数高端的职业摄影师来讲,全画幅是必须的,之前M8的画幅我觉得不太能接受。本来M系列很重要的优势之一就是使用广角镜头,如果还要乘上一个系数,实在不方便。
其实,在小画幅上实现更高像素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会带来很多别的问题,比如衍射造成的小光圈使用问题;当然也包括现有的镜头不能很好地使用的问题。好几个厂家都有全画幅的专业相机了,说明摄影师还是需要的。
而就色彩表现来说,M9可以打败一切35mm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尤其在表现蓝绿色的时候,没有任何一台35mm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可以比它的效果好。这主要归功于它的感光元件使用的是CCD,而不是常规35mm单反相机使用的CMOS传感器。不过,正是因为使用CCD,而且没有使用常规的低通滤波镜,所以M9的影像有时候显得和其他相机都不同——它记录细节的能力也极强;曝光过度之后的感觉怪怪的,而曝光不足的时候,则非常有胶片味道,非常迷人。这是之前任何一台35mm数码相机都没有达到的境地。但是,它对于某些细节的计算,尤其是莫尔纹的消除是个挺麻烦的事情。
这里有一张照片,可以看到是在非常昏暗的环境下,光比非常大的情况下拍摄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成佳能或者尼康的单反数码机器,暗部一定是一片漆黑了,而M9记录了相当多的细节。当然,CCD本来记录细节的能力就非常强,画质一直是CCD感光元件的优势,所以,中画幅数码后背是极少用CMOS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3: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M9,尼泊尔,从鱼尾峰大本营看到的安娜普娜峰)
CMOS的优势主要还是在便宜、省电、发热量低和高ISO画质好上面。CCD的不足之处主要还是发热量高,所以高ISO时的画质不如CMOS。
当然,如果你格外追求画质,总得来讲,M9使用的CCD在低ISO的效果要远远比其他顶级35mm相机的CMOS效果好,而且好的多得多。我自己有佳能的1Ds MARK III、5D MARK II和索尼的A900,当然,像素上都比M9高,我觉得2400万、2100万和1800万像素在分辨率上的差别是存在的,但是,徕卡的镜头的确要高过日本镜头一筹(或者几筹),所以在分辨率上,实际应用中差别并不大。尤其是用于杂志拍摄时。
说到这里,也要感慨一下,徕卡M系列的镜头真的是好,也是在M9这样的全画幅数码相机上才能得到足够好的发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3: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M9也不是没有缺点。
首先,M9很“慢”。
对于慢,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我相信很多人并不太习惯它的手动对焦方式,当然,对焦问题要两分着看:对于有经验的摄影师,依靠景深和对于主体的估计能力,很多时候对焦速度是比自动对焦快的。这个我很明白,但是,实事求是地讲,M系列在使用非广角的超大光圈镜头时,特别是在暗光下的手动对焦依然有很高的难度。我很喜欢使用Noctilux 50mm f/1.0在暗光下拍照,但如果使用最大光圈,甚至f/1.4下对焦的成功率都实在很低,低到我都不好意思在这里说比率是多少,唉!
不过,话又说回来,多数徕卡镜头即便对焦不实的焦外也很迷人,这不是盖的,德国镜头在这方面还是有些独到之处的,所以,我有时候索性就有意把主题拍虚些,看上去还“艺术”一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吧。
另外一个层次的慢就完全是硬件的问题了,比如M9的存储、回放等等功能都慢。回放的时候要等两三秒才能精确显示。我开始用过一台M9的格式化也很慢,后来用的两台就没这个问题,不知道是个体差异还是固件升级了。
特别是,一秒钟只能拍两张,是我最难以接受的。还有,连拍太快了的时候,按了几张之后就很容易发生拍不下去的问题。
M9长时间曝光之后需要很多时间来降噪,即便是RAW格式。当然,M系列本身就不太适合长时间曝光,M系列数码相机延续了这个传统,长时间曝光超过4秒的不太灵,拍风光不太有戏。
最后,它偶尔会死机,我拍摄1000张里大概有1到2次,需要关闭电源再打开来解决。好在我原来用过M8,知道这已经是在进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3: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取景线框的视差还是比较大,加上又不能靠取景器实时取景,需要拍产品之类精确构图的时候奉劝你一定要改用单反相机。
当然,最重要的差异在于,M9的高ISO远远没有主流的35mm单反顶级机好,不用上电脑屏幕,在机身的LCD屏上看就一目了然,这依然是让我很难受的。前面说过,这是CCD的特性,高ISO就是拼不过CMOS,所有的中画幅数码后背也是这样。你就是要面临两难的选择,有点像量子力学里的测不准原理,位置和动量,你到底要哪一个,要更好的低ISO画质,还是要少的发热量换来减少高ISO的噪点?
由于彩色噪点的特性不太一样,我只能大概把M9和其他顶级的35mm数码单反比较一下。索尼A900的高ISO也不怎么样,就不说了。如果把尼康的D3X、佳能的1Ds Mark III、5D Mark II的高ISO当成一个级别做标杆,按照同样的标准,我觉得M9在ISO 200还是可用的,ISO 400就必须在电脑上做专门的降噪处理了,ISO 800时我觉得我不会使用了,噪点已经不能接受了。而在佳能5D MARK II和尼康D3X上,ISO 640甚至ISO 800的时候我都觉得基本不用在电脑上做太复杂的降噪。
第一代M8的快门声音真的很难听,完全没有了M系列的传统,M8刚刚上市的时候我就和徕卡公司的人抱怨,我宁可不要那么高的快门速度来换回原来的快门声音。后来的M8.2真的把快门速度减到了1/4000秒,声音小点了。宁静模式,实际上就是先释放快门,松手的时候再给快门上弦,可以显得更轻柔一些。
M8的自动白平衡真的是一塌糊涂,不及很多小数码,M9稍微好点,不过也好得有限。好在我从来不用自动白平衡,白天基本放在日光模式,反正拍摄RAW格式可以在后期再调白平衡。
前面说过,M9的CCD的高ISO效果不是太令我满意。解决方法之一是,与其设定高ISO,不如设置低一点的ISO,手动曝光,即便曝光不足两挡以内,使用RAW格式在软件中拉出来的效果要比设定成高ISO直接拍出来的要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3: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M8是一台比较费电的机器,M9好一些了,但还是建议带一块备用电池在身上,不过备用电池不便宜。另外,M9存储RAW格式的文件的时间也比较长,建议你有心理准备,连拍几张之后喘口气,劳逸结合嘛。
虽然M9不是一台尽善尽美的相机,不过瑕不掩瑜,我还是觉得M9要远远比其他任何35mm全画幅单反相机更令我动心:画质高,体积小,找个黑胶布把徕卡的小红LOGO一贴也很低调,特别适合我拍摄人文类的题材;高ISO不好的问题有点恼火,好在我有很多徕卡的大光圈镜头。
自从M8上市以来,徕卡推出了一系列数码化的镜头,新的数码镜头增加了镜头触点,可以把镜头数据传到机身内并记录下来。未来这项功能是否还有更大的提升余地,比如用于镜头的数字校正系统还不得而知。
但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老镜头在M9上的适用性并没有有些人期望的那么乐观。很多老镜头,甚至不太老的徕卡镜头在M9上使用存在着麻烦,主要是逆光时候的眩光和灰雾增加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可以参考《兵书十二卷》(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年版)中《墨菲法则的背后》一章。没镀膜或者单层镀膜时代的镜头就不说了,后来我发现连我曾经很喜欢的28-35-50三焦段镜头都有很严重的灰雾增加问题。所以这还真是需要大家谨慎对待的。
前面说过,M8并不令我动心,我原来使用徕卡M系列相机工作了很多年,如果按照过去的标准衡量,我个人觉得不低于1500万像素左右的全画幅M系列是我使用35mm数码相机工作的下限,所以它还不能满足我的拍摄要求。在这个基础下,谈M8的画质什么的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M9上市之后,我开始用它做大的专题。我先是带着M9去了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区徒步旅行了两周,我带着M9和哈苏的H3D II-50(一台5000万像素的中画幅数码相机),两个配合起来真是好啊。
那段时间里,M9一直放在一个天霸的小腰包里跟着我,须臾不曾离开。我发现自己真是对徕卡M还是挺有感情的。M9的体积小的感觉非常好,仿佛又回到了10年前我使用徕卡M6和康泰时G2的时代。那时候,我除了洗澡真的是从来没有不带相机的时候。不过,在M9出现之前,最小的符合我要求的相机,无论是5D MARK II还是索尼的A900都还是太大了。所以之后M9几乎每天都陪着我,拉萨、东南亚、北美、玉树、东非、舟曲、北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3: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一定要拿它来和单反相机相比,和M9同时代的单反相机的代表是佳能的EOS-5D Mark II,一台2110万像素的相机。M9图片的分辨能力和佳能的5D Mark II差别不大,但是影像的细腻程度,即便5D Mark II在使用高素质的蔡司ZE系列镜头时,M9也要远远胜出,当然,前面说过,高ISO始终是M9的弱项。但是要提到,自从M8时代起,很多使用M8的摄影师都强调,M8的成像有很强的“颗粒感”,和胶片的感觉更像,这一特性延续到了M9。对此我不太持赞许态度,虽然有些拍摄,增加一点躁点可以增加现场感或者空间感,但使用起来需要极其谨慎,而且最好在后期用软件加入。
不过佳能5D Mark II的价格在1.7万元左右,而徕卡M9的价格要接近6万。
M9上市之后采取了罕见的“饥饿销售法”,不知道其他地方饥饿到什么程度,反正我在北京和香港都很难买到,而且即便出现在市场上,也差不多是超过厂家公布价格的天价──介乎5~8万元之间。这和性能接近的佳能5D Mark II或者索尼A900比起来,让不是徕卡死忠的摄影者实在很难接受。
当然,如果再贵的话,我觉得它就可以成功地脱离照相机的领域进入艺术品的范畴了。那样的话,可能就不是我能对它做出评价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4: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来说,徕卡M9非常适合对影像质量和便携性有超高要求的报道摄影、纪实摄影和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摄影领域。不过,现实的看,M9目前的使用者很少有职业摄影师了。
客观地说,要把花在M9上的投资赚回来可挺不容易的,想想它最适合的摄影领域是什么,报道摄影师们要卖多少照片给杂志才能把它赚回来啊。而花40万元买一套哈苏的H系列数码后背看起来很贵,但靠拍商业广告或者订制作品,很容易赢回投资。但是花10万元买套M9(或许还不够,因为现在徕卡镜头也很贵了),赚回来很难。毕竟M9是适合拍摄报道题材的,而这个领域的摄影师收入相对微薄的多。也就是说,摄影师们要权衡是不是值得买M9,或许花少得多的钱买台佳能的5D Mark II要现实而且合算得多。
当然,现在M9还是根本不愁卖不出去,有那么多的徕卡器材发烧友,特别是不少人本来就有很多支M系列镜头。
只是,我总觉得,如果一个高端摄影器材品牌没有摄影师在使用,只是靠爱好者的购买,恐怕很难维持下去,早些年的ALPA、CONTAX莫不如是,最近的禄来的情况也类似。如果很少有摄影师在用,仅仅依靠大款们的照片,徕卡未来还能继续它的“神话”吗?
3.jpg
(徕卡M9,肯尼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教程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交易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