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峰影像摄影网-徕卡俱乐部!

搜索
快捷导航

君峰·佳作欣赏更多>

查看: 7924|回复: 18

徕卡M型相机的传奇:卓尔不凡 前世今生皆为雄(上)

[复制链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发表于 2015-1-9 11: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刊登的所有《摄影世界》杂志的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摄影世界杂志”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徕卡M型相机的再生与M系列镜头(中)

1.jpg

徕卡饱受争议的红点标志

    在徕卡公司的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台古旧的相机,重量不到400克,但标价却高达5000万欧元,不知贵过同等重量的黄金多少倍,只有一些皇冠上的宝石能与它有一比。而这还只是保价费,不是拍卖价,如果拍卖,又不知会叫出什么天价来。把这台相机展开,不过是一些铜皮和铜制的齿轮、连杆、扳手、弹簧,加几片玻璃,标志现代先进技术的电线、芯片、镀膜一样都没有。从30年来生产的相机中,随便找出一台相机,都会比这台优秀,但哪一台也别想卖出这个价钱来。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135相机鼻祖——原型徕卡(Ur-Leica),这大概也是建设文化价值最经典的范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1: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原型徕卡Ur--Leica

世界上没有哪一台相机像徕卡那样,积聚了那么多的优秀品质和超一流的人物;也没有哪一台相机,像徕卡那样,成就那么多伟大的摄影家和伟大的摄影作品,卡帕、布列松、弗兰克……《诺曼底登陆》、《胜利之吻》、《美国人》……用徕卡拍的照片还几乎改变了一场战争。正是徕卡拍摄的那张被汽油弹烧伤,赤裸着沿公路奔跑的小女孩的图片,引起美国国内反越战的浪潮,最后美国不得不提前结束越南战争。如果这些你还不熟,那张印满T恤衫的切·格瓦拉头像的图片你总该知道吧,那是摄影家阿尔瓦罗·科达用90毫米徕卡镜头拍摄的。真要逐条列举,仅条目就可以排成一本书,而且每个人每幅照片都是世界顶尖的。如果将世界摄影历史中徕卡拍摄的照片删去,摄影史肯定要重写,而且黯然失色。如果没有徕卡,前面提到的那些摄影家是否还会出现在摄影家的行列,都值得怀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1: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徕卡制定了一种摄影标准,一种世界最为流行的标准——135相机系统,以至现在数码相机不做到135规格,摄影人就认为不够专业。徕卡肯定了一种摄影方式,一种最自由的摄影方式——手持拍摄,它使抓拍成为最受尊敬的作业,以至今日的单反相机不得不增加减震功能来提高手持拍摄的成功率。当然你会说,如果没有徕卡,那些伟大的摄影家也会用其他相机,照样拍出惊世之作,要是放在现在,这话也许可以成立,毕竟现在遍地都是135相机。当时徕卡不放在眼里的那些孙子辈,现在个个都成长得膀大腰圆,正为争龙头老大的位子杀得血肉横飞,而过去,他们只配照葫芦画瓢,靠徕卡睁只眼闭只眼分杯羹。

当年,如果不用徕卡,你多半得抱着13英寸的相机出门,每拍一张都换一块玻璃干板。让布列松抱着这么大个家伙“扫街”,我想他宁可去画画。布列松说:“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而说出“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的卡帕,虽然对战地摄影狂热,也未必愿意抱着一挺像重机枪的“大家伙”满战壕蹿。当年徕卡用法国佬的话说,“找不到替代品。”要不然弗兰克也不会丢了徕卡,就宁可几十年不拍照。


    我是从奥斯卡·巴纳克拍摄的照片中认识徕卡的降生地——德国威兹勒小镇。那是巴纳克用我们前面提到的原型徕卡相机拍摄的。准确地说,是用一台他自制的无名相机拍摄的。因为拍那张照片时,相机刚降生,还没有上户口,取名叫徕卡还是十多年以后的事,得等打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奥斯卡·巴纳克用原型徕卡拍摄的威兹勒小镇,我们可以见识到一种宁静优雅的生活、舒缓的山丘、木结构的住宅、窄窄的街巷。同时我们也惊异,当年的徕卡,就可以拍出如此品质的照片,那可是个只有大画幅的年代。在19世纪末,这个德国中西部的小地方,已是德国光学和精密制造工业的重要基地。这里是二战时惟一被美国军方圈定为不可轰炸的地方,同样名声很响的蔡司就没这般幸运,被夷为平地,后来还被肢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1: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奥斯卡·巴纳克先生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1: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巴纳克用原型徕卡拍摄的威兹勒小镇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1: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奥斯卡巴纳克当年的工作照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1: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天有一个重要的摄影奖叫奥斯卡·巴纳克奖,这大概是全球摄影人最梦寐以求的奖项之一。奥斯卡·巴纳克奖是徕卡公司为纪念徕卡相机发明人奥斯卡·巴纳克诞辰100周年,于1979年创立的。这是老先生1914年在敲打他的那台原型徕卡相机时所没有料到的。他喜欢拍电影,他做那台相机,只是为了给电影机用的那些带有齿孔的胶卷测光。当时的设计要求是,首先相机不能大,他实在是被那些拍玻璃板的大画幅相机弄苦了。他把自己的双臂伸了开来,比照其长度剪了一截电影胶卷,这是我们现在使用的135胶卷长度的由来。他的手臂长度就成为了一个行业标准,这事绝无仅有。然后他决定用相当于电影画面二格的面积作为他要制作的相机底片的标准——24×36毫米。这样他又制造了一个行业标准——135相机的画幅标准。他当时用这一画幅只是因为,这可以使其拍摄的照片品质比电影画幅要好,而又不至于严重影响相机的体积。这台“测光机”采用的镜头是42毫米,而不是我们现在标头的50毫米;它只有一挡快门,l/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而不是后来的36张。这是因为奥斯卡·巴纳克的原型机使用的胶卷是没有保护壳的,同样的片仓可以装长一些的胶卷,只是要在暗室里装卸,很不方便。到了1938年,才有了通用暗盒的135胶卷,因其采用的电影胶片宽度为35毫米,因此又统称为35毫米胶卷。1951年,美国柯达公司在德国开始制造莱丁纳(Retina)照相机,并配套生产长度为1.63米的胶卷,可拍36张,胶卷编为135号,从此135胶卷的制作标准和称呼被固定了下来。从胶卷的长度,大致可推测出巴纳克的个子不算太高,因为手臂展开的长度就是身体的高度,他应该不超过1.80米,不然我们今天用的135卷也许可以拍50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纳克制作的第三架原型机


6.jpg



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原型样机,也有人说是三台,不过现在能知道实物去处的只有两台,其中一台送给了他的老板厄恩斯特·徕兹二世(Ernst Leitz Ⅱ1871~1956年),徕兹二世带着这台现在看有点简陋的相机完成了美国之旅,今天保存在徕卡工厂博物馆里的徕卡原型机应该就是这一台,也有的说是巴纳克后来制作的一台。如果真如此,那徕兹用的那一台就成谜 了,找到那一台一定更值钱。而巴纳克曾使用过的另一台则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馆里,上世纪60年代被拍卖了,好像是被日本人买走了。相机大国日本历来就拥有最大最疯狂的徕卡“粉丝”,拥有这台相机的人现在肯定不敢现身,他不会不清楚那会引来多么疯狂的目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1: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7.jpg

威茨勒光学研究所

生产徕卡的徕兹公司成立于1865年,老板是厄恩斯特·徕兹(Ernst Leitz),为了与他那个优秀的儿子相区别,我们称他“徕兹一世”。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镜头与显微镜,奥斯卡·巴纳克是他们的研究室主任,是老徕兹从蔡司公司挖来的,主要负责产品开发。厄恩斯特·徕兹是个懂业务的老板,因为他也是一名机械师。欧洲许多著名厂商如法拉利、奔驰,都是这些业务干部创办的,而且喜用自己的姓氏命名公司,这是荣誉也是责任。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业务尖子,所以不用告诉他们如何爱惜人才,他们最知道人才的价值了。奥斯卡·巴纳克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干活当然如鱼得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干出了名堂,老板还出钱生产,甚至甘冒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1: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8.jpg

徕卡相机的生产

徕卡相机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是在徕兹二世手上实现的。决定投产奥斯卡·巴纳克倒腾着玩儿的这台“测光机”时,没几个人看好它的前景,就是他的公司,也有半数人不赞成。他们怀疑这样的相机会创造足够的市场需求。有分歧不可怕,反而会使问题看得更清楚,关键是领导人能否具有远见卓识,勇于担担子。徕兹二世显然是这么一号人,他一锤定音。1924年的一天,他在厂房边坚定有力地宣布:“我们应该生产这种相机。”后来事实证明,真理有时就在少数人手里,特别是商业上,创造商业奇迹的,多是不太听大多数群众意见的,但他们最知道,大多数群众需要什么。

这个决定在当年是要冒很大风险的。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当年的德国制造,和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制造,以及今日的一些中国制造差不多,常给人劣质产品代名词的印象。在徕兹公司决定生产相机的时候,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相信徕兹公司有能力生产出足够优秀的产品。其实当年的许多摄影人也不看好徕卡,因为它底片太小,过于简陋。当年摄影人看徕卡拍照的心情,跟我们现在看手机拍照的心情差不多。就是今日之中国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徕卡?但他们的诉求是不一样的,当年的外国佬不接受徕卡,是怀疑它的品质,而国人不接受徕卡,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它没有今人眼花缭乱的自动功能和长枪短炮,不够牛气烘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教程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交易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