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峰影像摄影网-徕卡俱乐部!

搜索
快捷导航

君峰·佳作欣赏更多>

查看: 9042|回复: 18

徕卡M型相机的再生与M系列镜头(中)

[复制链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发表于 2015-1-9 13: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刊登的所有《摄影世界》杂志的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摄影世界杂志”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徕卡M型相机的传奇:卓尔不凡 前世今生皆为雄(上)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桌上放着三样东西:紫砂壶、IBM笔记本电脑、徕卡M6相机。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境界: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的奇迹——把泥土变成文化;IBM笔记本电脑是电子时代的新贵——把产品变成品位;而徕卡M6则是机


械制造的极致——把工具变成艺术。打打字,品口香茗,累了,转动一下M6,听它如丝般动人的快门声,是一种惬意的生活,只是冷不丁会爬上一丝惆怅。M6不应该长久和紫砂壶呆在一起,它的位置应该在街头、战壕。

⋯⋯但现在还有多少人拿着M6去拍照?它可曾是一代机王,廉颇尚能饭,只是世道已沧桑。

1.jpg

徕卡 M6 黑色

M6是一台产量仅次于M3的相机,从1984年开始生产,时间长达19年之久,至今产量超过了10万台。M6与M3相比,在外观上差别很小,只是取景器框的外沿少了一圈凸棱,这在M2上就是这样了;耳垂形的背带钮改成了圆形,这在M3的后期就改了;倒片钮成了斜的,这在M4就有了。M6机身与M3最大区别应该是添了那个既让人爱也让人恨的红点标志,机顶又少了那个让千万徕卡迷疯狂的流畅蚀刻手写体。徕卡后来经常这么干,有点不怕自毁前程的意思。M6的红点标志中的文字早期是厂名:Leitz(徕兹),机身上只有M6字样,后来红点标志改成了商标名:Leica(徕卡)。好像也是从那时起,大约是1986年,徕兹公司正式更名为徕卡公司。这以后的M6机身上加了一排古板的印刷体文字:Leica M6,很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意思,现代风潮讲的是简约,只是徕卡迷们不太认账。徕卡公司不知道,它拥有的“粉丝”是一群喜欢往后看的人,凡事都会与M3比,有了差异无论好坏,先一棒打死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3: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徕卡 M6 TTL

1998年,徕卡推出了装备有TTL自动控制闪光功能的M6 TTL。为了装进TTL测光原件,机身被增高了2毫米,速度转盘根据使用者的建议增大了,而且与测光的加减方向一致,操作更方便。不过徕卡迷们更喜欢小转盘的M6,他们认为那是一整块材料制作的,更耐用。再则用徕卡的用户很少用到闪光灯,因为可以用1/8秒或更低的1/2秒速度拍出清晰的照片,这也是许多人不选择M6 TTL的理由。不过我个人更喜欢大转盘的,毕竟工具是用的,好用第一;再则M6的那个速度盘也是整块料加工的,只是上螺丝的方法不一样而己,更隐蔽,好看。以上是看得见的变化,看不太见的变化是取景器的设计仍不如M3复杂、精良,倍率也不如M3的大。M6的取景器倍率做了很多尝试,但都没有达到M3的0.91。后来,M6有了0.58、0.72、0.85三种取景器倍率的机身供选择,这一传统一直沿续到M7、MP,这是今天选择徕卡最让人困惑的事,买机身等于是买了视野。0.58倍率的机身少了135毫米取景框,适合广角,甚至在使用24毫米镜头时,可以不用外加取景框,瞧取景器的外檐就可以了;0.85倍率是为喜欢用中长焦镜头的人准备的,它取消了28毫米取景框;如果你什么也舍不得拉下,那就只好买0.72倍率的了,当然有财力买两台最好,一台0.58倍率的配广角,另一台0.85倍率的配50毫米以上的焦距,出门不用再换镜头,既得瑟又好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3: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3.jpg

罗伯特·卡帕使用徕卡相机拍摄的经典名作: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第16军团第1步兵师在奥马哈海滩登陆。

M6是在徕卡度日比较艰难的时期推出的。为了节省成本,也为了在塞进那些电子元件后又不改变机身尺寸(徕卡知道那等于自杀,M5就是先例),M6的制作不能算是最好的,常常有些恼人的小故障。不过,徕卡M型机身中,惟有M6有钛金属机身,和其配套的三只钛金属外观的镜头分别是:50毫米f/2、35毫米f/1.4、90毫米f/2.8。M6的纪念机也是最多的,只是这与摄影已无关了,徕卡生产这类相机主要目的也是圈钱。自M5以后,徕卡的日子都不好过,加点贵重金属,甚至只是刻几个不一样的字,比如老的手写体,相机就成了奢侈品,价钱成倍地提高。这让人觉得徕卡不在量产机身上刻这些标识,就是为留着这时用的,你越想要什么,越不给你什么,你真想得不行了,那好拿钱来。徕卡后来的心思似乎并没用在产品开发上,成天打听哪里有什么节庆日。2000年是跨世纪的年份,推出纪念机不为过,但是像中国的香港回归,摄协成立多少年,它也惦着,真是殷勤得让人起疑,因为这些多刻了几个字的相机,价钱都跟着翻斤斗。买这类相机的人多数不是买来用的,甚至都不会开封。他们多是透过防潮柜的玻璃门看着自己的心爱之物,等着比银行利率更高的回报,直到再次被转卖,他们的手指可能都没有触摸过机身。因为那样会留下指纹、汗痕,这是他们最受不了的,不仅仅会影响卖相,还因为他们忍受不了心爱之物上有任何瑕疵,所以看这些徕卡如看古画,得戴白手套。甚至有一些更小心的,转手时为了保护原包装,检查相机时像给肺结核病人瞧病似的,用上了X光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3: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4.jpg

徕卡 M7 黑色

2002年的美国PMA展会上,徕卡公司掀开了M7的盖头,当时真有石破惊天之势。其实M7不过是M6的电子版,实现了光圈优先功能,这是日本相机厂商上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的技术。所以这么大动静,只是因为这是徕卡,它改个螺丝都会形成一个事件。现在,徕卡早已不只属于徕卡公司的了,每个喜欢它的人都视它为己出,都认为捍卫它的纯正比捍卫少女的贞操还重要,何况这次完全是洗心换脏的大动作。

M7是否还在生产不得而知,M7的存世量不会高则是肯定了的。M7在使用上比M6有效力,我感觉它的快门声更连贯更轻柔,制作品质也比M6好。特别是它的取景器,要比M6的亮,而且抗炫光能力强,但是否有M6保值则值得怀疑。虽然它是M机中惟一一台全电子的胶片机,而且产量有限,但谁能保证它那些电阻、芯片等电子元件50年后还能正常运作?这也是徕卡迟迟不推电子技术相机的理由。他们认为电子产品无法达到他们以前制作的机械产品的耐用度。真是古板的德国人,他们不知道新新人类还有谁会为一件产品能用50年买单,能正常使用15个月,他们就觉得太老了,该换了。所以许多人问我该买M6还是M7时,我多半会问,你是买来用还是买来藏?如果是用,就选M7;如果买来藏,也不要选M6,最好选M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3: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5.jpg

徕卡 MP

MP是台藏用俱佳的相机,是徕卡的倾力之作。2002年,徕卡停产了中兴之机M6,但光靠M7撑门面显然不行,哪怕用M7拍照要方便得多,也高效得多。徕卡并不仅仅是工具,它还担负着放半个世纪还能照常使用的重任。德国人的看家招式是机械制作,用者追求的是那种不靠其他外力,只用人手给予第一推动,就丝丝入扣地运作下去,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体验,用徕卡是既要有效力又要有感觉。徕卡公司显然也明白这一点,这也是它的强项,于是MP的出世就理所当然了。德国工匠在这上面玩了半个多世纪,硬是把英、法、意人怀疑的目光玩得另眼相看;他们也一定知道,玩电子管拼不过日本的,那不是他们的优势。

2003年徕卡推出的MP,又是一台回头机,徕兹公司早在1956年就推出过MP。当年只生产了11台,即MP1〜MP11,都是银色机身;1957年出厂的MP12〜MP150是黑机身,MP151〜MP450是白机身,一说是300台白机身、138台黑机身,总之产量极少。此外,有少量机身安装的取景框线不是M3的50毫米,而是基于M2型35毫米的测距系统,这部分相机以徕卡SP的型号推向市场,属M2型的MP。当年的MP主要为满足新闻摄影快速操作的需要,相机底部增加了快速过片构造,取消了自拍机,胶卷计数器是外置型,需手动调校格数,其他方面基本和M3一样。其少得可怜的产量甚至无法满足收藏家的需要,身价不菲,还价的机会你都找不到。

再生的MP与其说是M6的后继机,不如说是加了测光功能的M3。它是对50年前M3的深度回归,更确切地说,它应该是徕卡M6为纪念跨世纪而生产的2000年纪念型相机的量产机。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带有测光功能,且能够在电池耗尽的情况下,仍能继续陪伴摄影师完成任务的拍摄工具。跨了一个纪年,50多年后,徕卡又回到了原点。就外形,MP的机身更接近M3的尺度,高度与徕卡M6 TTL和徕卡M7相比,矮了2.5毫米。它取消了有点招摇的“红点”标志,增加了机顶蚀刻的手写体,转片扳手、回片钮、速度盘都恢复了M3的设计。只是MP比M3拥有更明亮的取景窗,其取景框的镀膜是M型相机中最好的,后期的M7也改成了这种镀膜。“MP”是“M system Professional version”的缩写,意思是M型的专业版,或者说是“专业机中的M型相机”。这是一个让人犯晕的机型,M6就已是专业地极至了,它还要比M6专业,岂不愣称自己是精英中的精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3: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6.jpg

徕卡MP

新MP为了保证零部件的可靠性,在推出之前做了众多的实验室测试和野外测试,全部在徕卡总部由经验丰富的技工进行手工总装。这款相机有两种不同的版本,银黑相间和全黑色的。前者有0.58、0.72、0.85三种不同的取景窗,而全黑机身的只有0.72放大倍率的,是专门面向亚洲市场的,只生产了400台限量版,机身顶部镌刻的序列号采用的是独立的MP机身号,蒙皮为传统的硬橡皮而非新MP上的鲨鱼皮。有趣的是这些黑漆机身特不耐磨,大概是M机中最不耐磨的,用一两次就会露铜,这似乎与顶级制作不符,不过我以为这是徕卡的老道之处。他们太了解徕卡玩家的诉求了,只有老摄影师经常使用的相机才露铜,这正是徕卡玩家巧妙暗示他使用这台相机多年,并且经验丰富的噱头,不开腔就让人臣服,多带劲,很可能黑MP就是照着这路数去做的。据说,香港就有专门为你的相机做露铜服务的公司,把你的相机从新的磨成旧的,一次一千元,但有意磨的总不如使用成得自然,耐人寻味。MP是破相不破性,稍一用,就像经历了战火硝烟似的,外观铜痕斑斑,但内里分明还是春苞未放,性能照样超一流。这显然比那亮光闪闪的油漆、镀铬更让人提气,这种超酷的感觉不正是徕卡“粉丝”做梦都想拥有的吗!

MP无疑是徕卡的最后一款量产机械相机,是巴纳克开创的机械相机系统的绝唱。现在,徕卡推出一项特别业务,可以从网上定制按自己心思拼装的徕卡M机。这本是最为摄影师贴心着想的事,只是由于它的价格,使其上升为更像首饰,而不像给广大摄影人用的器物,这类相机与那些纪念款差不多,就一个字——贵,拿这种相机出去用,就如同手里拿着一大扎钞票上街,按一次快门就等于扔一张,划一道就像减半扎,谁不心痛,谁还舍得让它干活,养着吧,只等转手到另一个愿意养着它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3: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7.jpg

徕卡 M8

在沉寂了许多年之后,徕卡终于推出了M型数码相机——M8,这时其他相机厂家已准备上市第三代数码专业相机了。M8除了外观还像M型,基本是一个全新的机器,它不仅仅是将CCD影像感应器取代了胶卷那么简单。它的快门已不是1〜1/1000秒,而是32〜1/8000秒,将布质帘幕改成了钢片,快门声也因此少了些许柔顺,这也是许多徕卡用家不太领情的原因。因为用徕卡M型相机,不太可能用到32秒,也不太可能用到1/8000秒。不过我试过后认为有点储备总是好的,虽然M8的快门声与M7有了差别,但是比单反相机的还是轻柔多了。对于M8的制作,徕卡可用殚精竭虑来形容。为了达到最高品质,M8的CCD前面是没有红外线过滤镜的,红外线过滤镜会阻止杂光,也会降低图像的锐度。但是,这样做使M8引来了很大的麻烦,如干扰纹、鬼影、红外线过敏等,为此徕卡不得不召回已售出的相机,配上两块滤镜。这等于是为镜头戴上了眼镜,它的锐度优势还在吗?而戴上这两块镜片后,已知的问题是色彩可能会受到影响。

M8的外形初看基本与M7一样,只是让人觉得厚一些,其实它比M7还薄1毫米,之所以给人如此错觉,是因为它的顶部收拾得太干净了。看M8总有点怪怪的感觉,可能这感觉与机顶少了转片扳手、倒片钮,还有那蚀刻手写体标志有关。取消转片扳手是必然的,因为没片可转了,如果像爱普生R-D1那样,为追求用胶片相机的感觉专门设计一个扳手用于上快门,我觉得也没那必要,特别是它会影响效力,设计如果上升为噱头就多余了。不过爱普生将倒片钮设计成菜单选择钮是个非常好的创意,好看也好用,徕卡完全可以借用,如弄成模式选择钮,或者曝光补偿,这样M8那种被阉割的感觉也许就会少许多。M8的顶部本来就少了些部件,再把一直称好的蚀刻手写体标志也取消了,这太让人难以接受,大概是为了留着出纪念版时用吧。只是作为一款数码相机,出纪念版难道有那么好的收藏前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3: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8.jpg

柯达为徕卡M8配的那块CCD费了很多心思,如为每个像素加一凸镜,但画幅仍不是全幅,得乘1.33,与佳能的高性能“体育机”差不多。旁轴相机要做成全画幅奇难,这是因为旁轴的广角是对称设计,投射角特大,而CCD的感光特性是对直射光敏感,平面的CCD显然办不到,除非做成曲面的,每个点才可能朝向光路。现在还没这样的CCD产品,徕卡自己又没生产这方面的技术,所以M8能做到1.33的倍率己是一项奇迹。数码相机的影像品质,一是看“底片”面积;二是看像素;三是看软件;四是看镜头。前两项M8显然都不是最高的,它与佳能的EOS-1Ds Mark III相比,像素数差了近一倍;第三项徕卡是否有优势也值得怀疑,因为徕卡在电子领域历来就不是强者,徕卡现在的数码相机机身基本都是日本松下的产品;至于第四项,在传统领域,徕卡镜头是最好的,不容置疑,但把这些镜头用在数码相机上,它们还是否是最好还有待验证,因为CCD对镜头的镀膜和光路传递有特别的要求。M8也没有现在热门的机身防抖、除尘、LCD取景等功能。

虽然有这么多的疑惑,但M8仍是目前最强的旁轴数码相机。用它拍人文题材,显然强过那些单反性能王,只是价格成了它的瓶颈。一台千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卖到4万元,许多人都会犹豫,但从尼康1.5倍、佳能1.3倍影像感应器的专业级相机卖3万左右比较来看,徕卡M8卖4万左右并不贵。徕卡毕竟是徕卡,在机械复制时代,徕卡就比尼康、佳能的那些高性能相机贵,只是与那时的M机相比,不光是用还可以藏,M8似乎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尼康、佳能的“体育机”卖得贵,是因为它们能干“粗活”,在某些领域找不到替代品,如每秒连拍10张。而如今代替徕卡去拍人文题材的相机太多了,虽然它们在影像品质上会有一些差别,但那些差别,如果不是认真比较,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再说了,又有谁成天没事干去比较那些细微的差别呢?徕卡猜透了传统摄影师的心思,但似乎摸不透当今的市场需求。我们真的需要花那么多钱买一台用几年就得换的数码相机吗?如果它不是卖4万而是2万,也许我会请一台回来,虽然它不太可能用50年,但毕竟可以救活自己珍藏的那些徕卡头,我想许多老摄影师都会有这种选择。M8的机身里塞的那些电路版、芯片等,不可能比别人厂家的多用多少真金白银,为什么价钱不能平易一点?有口饭吃总比揣着架子饿死强。多年前,布列松在被问到对徕卡M型相机的看法时说:“犹如一个温暖的吻,犹如枪手的一次射击,犹如心理师的那张躺椅。”4万元只能买一辆最低品质的家庭轿车,而徕卡相机是顶级的,从这个层面上看,花4万元买一台徕卡M8来提高身份,等于捡了个大便宜,只是这张“躺椅”还能舒展地躺多久着实让人担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3: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的意大利工业设计师阿莱西(Alessi)认为,徕卡M系列照相机是20世纪仅有的几件完美至极,无需再做任何改进的工业设计产品,而徕卡M系列镜头则是最致命的诱惑!

很少有人知道,奥斯卡·巴纳克在跳糟到徕卡之前,曾经是蔡司公司的工程师,著名的镜头设计师。如果徕卡的机身常常有人抱怨,那么徕卡镜头则是众口一词,认为是地球上最好的光学制品。一些极端的人甚至认为,徕卡不过是个镜头制造商,机身只是凑合着卖的附件。徕卡确实也是平均每卖出二只镜头才搭配出去一台机身,不过这个比例与日本相机厂比,是很低的。像日本的佳能、尼康,哪台相机不是配三四只镜头,还有变焦的,我们总不好说他们的机身也是凑合着卖的吧。其实,用徕卡M机的摄影师,多数时候只用一只镜头打天下。布列松一辈子只用50毫米镜头,马克·里布只用35毫米镜头,极少见到哪个国际顶尖大师用一堆镜头。但徕卡“毒”人的地方在于,每一只镜头各有韵味,哪怕是同一焦距段不同款式的镜头,勾得你不试不爽。

徕卡相机一直就那么几款,从M3至M7的操纵感觉都差不多,用熟了再怎么着也会生出就那么回事之叹。但徕卡镜头则是另一码事,特别是1980年以前生产的老镜头,各有各的脾气、性格。过去徕卡有个专门的研究所,研究玻璃的特性,当研究出一款特别的玻璃后,就将配方交给蔡司的一个叫斯考特的子公司生产,这种玻璃就是史上传得神乎其神的“徕卡玻璃”。后来,徕卡玻璃因为贵,产量小,加上其他公司的玻璃制品品质越来越高,斯考特公司不得不停掉了徕卡玻璃的生产。今天的徕卡镜头都是大批量生产的标准化玻璃制作的,也就是说,今天的徕卡镜头,在材料上与其他厂家比,并无多少神秘。因此,老镜头的“粉丝”认为只有用了徕卡玻璃的镜头,才是无可取代的;而推崇新镜头的“粉丝”则认为,用同样的材料,制作出超乎众厂的镜头,更显徕卡实力非凡。

上世纪90年代,常常有世界十佳镜头的测试活动,而135相机镜头的前6名,准是徕卡的,剩下4名常常是蔡司一只、佳能一两只,有时尼康有一只,有时尼康都挤不进去。所谓好镜头,是指具有高锐度和高分辨率的镜头。高锐度镜头常常具有高反差的特性,如尼康镜头,就是典型的代表,这是因为人眼在分辨物体时,物体轮廓越鲜明,越容易辨认。而高锐度镜头是以损失层次为代价的,锐利常常是视错觉造成的。高分辨率镜头是反差相对低的镜头,这方面的代表是佳能镜头。层次多的画面常常给人灰的观感,所以有人说佳能镜头“肉”,就是这个原因。高锐度镜头拍摄的图片常常给人强烈的第一印象,而高分辨率镜头则适合细细品味。高锐度和高分辨率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它们的关系是此消彼长,一只镜头要做到既有高锐度又有高分辨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徕卡老镜头具有“低反差、高分辨率”的特性,当然它们的锐度也是当时同类镜头中最好的;日系镜头因为制造技术达不到徕卡的水准,则有“高反差、低分辨率”的光学特性,这样可以掩饰分辨率不高的弱势。现在一些人对徕卡新镜头颇多微词,除了前面说的材料没什么特别外,还因为和日系镜头一样,具有高反差特性。但徕卡镜头的高反差不是以损失分辨率为代价的,与其他镜头顾此失彼不同,徕卡新镜头既锐利无比又层次丰富,所以我个人更是推崇新镜头。与其他镜头要在F8或F11才是最佳品质不一样,徕卡新镜头在F4就是最佳品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300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3: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购买其他品牌镜头时分“业余头”和“专业头”不同,徕卡镜头无论哪一焦段,只有光圈大小的变化,而没有品质的不同,都是当时最好的镜头。其实,所谓“专业头”是大光圈头,“业余头”一般是光圈相对小的头,这不是镜头的自然属性,是商家的经营策略造成的。在所有镜头的像差校正中难度最高的是球面像差,光圈越大,球面像差就越明显,这会造成影像边缘柔化、反差降低。如果制造材料和技术相同,小光圈镜头应该优于大光圈镜头。

前面提到用徕卡相机,一般只用一机一头,首先碰到的问题是选50毫米的标头还是35毫米的镜头作为主打头?与其他相机标配头选50毫米不一样,徕卡的标头虽然也是50毫米,但是它的主打头是35毫米。因为徕卡M机定位是拍人文题材,35毫米被认为是一只诚实的镜头,接近广角而不致变形,这对人文摄影的表述显然很重要;50毫米虽然也不变形,但它的视野相对较窄,在反映人与背景的关系时,不如35毫米从容。用徕卡相机的人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用的镜头会越来越长,比如年轻时用的也许是35毫米或28毫米镜头,而年长后会选用50毫米镜头,可见用50毫米镜头需要更多的经验、更老辣的技巧。


9.jpg


有“黑白王”之称的“八枚玉”——35毫米f/2的Summicron-M镜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教程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交易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