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峰影像摄影网-徕卡俱乐部!

搜索
快捷导航

君峰·佳作欣赏更多>

查看: 2999|回复: 0

深度体验:我有100个喜欢M10的理由

[复制链接]

228

主题

229

帖子

1165

积分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165
发表于 2019-1-31 16: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得不说,徕卡真的是一家很有趣的公司,别的相机厂商在不断刷新参数的时候,徕卡自家最经典的M系列,却接连推出了MM黑白机、M-D无屏数码机,这样做减法的相机,也令人啧啧称奇。

360se_picture.webp.jpg

最新一代的 M 机 Leica M10 相比 M240 的改进之处也毋庸多言,之前小编跟大家分享过一个关于 M10 设计团队的采访【点击回顾】,他们在研发M10之前做了充分的用户调研,才在M10身上做了如下改进:


● 机身更轻薄(类似M6 TTL和M7)
● 取景框线更大更亮
● 菜单简化,“设置”键被“收藏夹”键取代
● LCD屏幕的宽高比有所变化,分辨率提高
● 精心设计的ISO拨盘
● 改善了相机的密封性
● 图像处理速度加快,缓存增加
● 连拍速度快了将近2倍
● 高感实际提升至少两档
● 实时取景的快门滞后时间缩短,约为M240的1/3
● 实时取景中的测光和对焦点可以移动



M10 推出这一年来,使用者也越来越多,那么用户们到底是怎样看待它的? 他们对这台相机,又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原文标题《Testing the Leica M10》,来自 http://www.slack.co.uk/  ,作者:Jonathan Slack,整理翻译:君峰徕卡。

记得去年,哦不,应该是前年年底的时候,网上已经爆出了 M10 的一些消息,那时候,徕卡粉丝们关于此机的议论真是火热,有的说:“我才不要花钱买一台不能拍视频的相机!”,有的恰恰相反:“我更不会花钱买一台能拍视频的相机!

这样的争论一直到2017年1月 M10 正式发布才尘埃落定,如今也过了一年了,我带着这台相机也做了几个月的测试,对此机也有了切身的感受,所以撰写了这篇文章,希望你能够真正了解 M10。

360se_picture.webp (1).jpg
薄雾的清晨-Leica M10+Elmarit R 60mm镜头,ISO100,1/500s

机身更薄

缩小 4mm 会有很大的差别吗?
会。
M10 明显比 M240 薄,并且重量轻了约50g(加上电池),这个尺寸,正是M6 TTL 的尺寸。

360se_picture.webp (2).jpg
Leica M10+M-P 240+M6 TTL

取景框优化

M10 的取景框经过了重新设计,比 M240 的大,更高的放大倍率使对焦更容易,这也如同机身变薄一样是一个微小而明显的改善。

360se_picture.webp (3).jpg
冬日厨房-Leica M10+Macro Elmar M 90mm镜头,ISO100,1/180s

传感器优化

徕卡没有公开 M10 传感器的制造商,但它也的确不是 SL 和 Q 的那块,是为M10 设计的新产品。它的最高感光度为 ISO 50000(M240 最高为ISO 6400),动态范围和色彩的改善使得高 ISO 非常实用,我用个 1600 或者 3200 的 ISO 完全不是问题。

360se_picture.webp (4).jpg
Leica M10+Macro Elmar M 90mm镜头,ISO1600,1/180s

处理器改进

M10 的 Maestro II 处理器是SL的改进版本,产生的热量严格控制,否则 M10 的那个小身板,怎么扛得住图像处理的巨大运转负荷。

360se_picture.webp (5).jpg
Leica M10+Macro Elmar M 90mm镜头,ISO100,1/500s

密封性

徕卡对 M10 的密封性也做了改进——当然,M10 不能完全防水。改进的热靴插座,防风雨能力也有了提高。
有次我在阴雨天用 M10 拍了两小时,保持让它45度倾斜,所以雨水落在了显示屏和按键上,相机没什么大碍。但我也不推荐你在雨天拍摄,还是很心疼的,不过这也说明,虽然 M10 没有像 SL 一样的强密封性,但如果小心谨慎点儿,恶劣天气下也是能拍摄的。

360se_picture.webp (6).jpg
“原力觉醒”-Leica M10+APO Summicron 50mm镜头,ISO100,1/2000s

开关键

开关键比之前更简洁了,只有开机/关机这两个选项,而之前的数码机都是关机/单拍/连拍/自拍。可能关于这个改动也会有一些争议,不过我觉得很好——至少不会拍了半天发现一直在自拍。

360se_picture.webp (7).jpg
Leica M10+Summilux M 50mm镜头,ISO3200,1/90s

电池续航
关于电池的续航,我说一下我的实际体验:
在没使有EVF和实时取景的一个晚上,只用黄斑对焦,拍摄过程中常出现机内降噪,我拍了310张照片,剩45%的电量;
保持开机状态,并使用实时取景(大多是用EVF),电池维持了2小时左右,供我拍摄了225张照片;
拍摄3小时,使用EVF,不使用GPS,拍了146张照片,剩余50%电量;
拍摄45分钟,没有睡眠模式,没用EVF,拍摄245张照片,还剩85%的电。

实际上,少用屏幕和实时取景对电池续航会有很大提升。

360se_picture.webp (8).jpg
Leica M10+APO Summicron 75mm镜头,ISO640,1/60s

旁轴取景拍摄
对于我,相信也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拥有 Leica M 的真正原因是喜欢旁轴——这是M的本质和精髓。Leica M240,作为数码旁轴拍摄当然没什么问题,但是M10的一些改进会让你感觉到眼前一亮。

360se_picture.webp (9).jpg
Leica M10+Macro Elmar M 90mm与28/1.4合成

更大的放大倍率使对焦更容易,框线更清晰。
当设置连续拍摄时,它会在6s内拍摄大约26个DNG,之后会每秒拍摄2张DNG(我使用的是闪迪128G 95MB/s 的卡),标称最快可以达到5张/秒的连拍,实际上可以用更高倍速的卡来达到。

360se_picture.webp (10).jpg
Leica M10+Summilux 75mm镜头,ISO8000,1/125s

画质

M10拥有和之前一样的2400万像素的传感器,但是图像质量总的来说还是向前迈进了一步。
M数码相机的发色一直都在慢慢改进,从M9,到M240,再到M10,肤色的表现也越来越好,除去了淡淡的黄色,红色更加温和

360se_picture.webp (11).jpg
Leica M10+Summilux 75mm镜头,ISO3200,1/90s

另外,我也对M10和M240的高感画质进行了对比,发现M10上的ISO 6400看起来比 M240 上的 ISO 1600 还要好一点,M10上的 ISO 25000 比 M240 上的 ISO 6400 稍差。与 SL 相比,二者的高感几乎是不相上下。

无论如何,更好的高感,可以让你在室内暗光环境和夜晚都能有更好的发挥(特别是转成黑白片儿)。

360se_picture.webp (12).jpg
Leica M10+APO Summicron 75mm镜头,ISO10000,1/125s

总结

现在,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摄影师,都已经习惯了数码时代以来不断刷新的黑科技,都期待着每一代相机都能有杀手锏级的新功能,这在前几年也许还有意义,但目前情况是:所有的相机都能提供出色的图像质量,而且操作也很简单。
我们也许应该认清一个事实:我们需要的不是新功能,而是更好的功能优化和更流畅的用户体验。

360se_picture.webp (13).jpg
Leica M10+Summilux 50mm镜头,ISO100,1/350s
360se_picture.webp (14).jpg
Leica M10+Summilux 35mm镜头,ISO100,1/45s

Leica M10 正是这样一台相机,它只是尽可能去优化、去改善,而不是去改变它——所以一开始有人猜测M10会不会加入自动对焦,我想如果真加了自动对焦,会有一大波粉丝跳出来抗议的吧。

360se_picture.webp (15).jpg
Leica M10+Macro Elmar 90mm镜头,ISO100,1/180s
360se_picture.webp (16).jpg
Leica M10+Macro Elmarit 60mm镜头,ISO100,1/125s

到如今,我使用 M10 已经半年,从研究它的功能,到喜欢上这台相机,现在,我觉得这是我用过的最爱了。我有100个喜欢M10的理由,它每一处小小的优化,都是多少前人使用得来的经验和设计师的心血。向他们致敬。

360se_picture.webp (17).jpg
Leica M10+APO Summicron 75mm镜头,ISO100,1/90s


“喜欢 M10 就像慢性中毒,总有一天会毒发。”
“绝对是要么买,要么想买的机子,毕竟这么赞。”

每个M10用户都有一堆爱上它的理由,你的理由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教程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交易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