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 Leica M10 是回溯了经典——毕竟 Leica M10 的厚度非常近似于胶片M相机的,并且还有个机械的 ISO 拨盘,这看起来是很容易做到,其实当初在设计时也是让设计师跟工程师费了一番功夫的。
从M8到M240,数码M相机一直是比前辈们——胶片M相机厚了几毫米,这是因为在M系统中,法兰距是固定的(镜头卡口到感光元件的距离),感光元件是胶片的话就很好办了,胶片本身就很薄,而传感器却需要很多电子元件。如何在更窄的空间内、保持传感器到镜头卡口距离不变、同时还要安顿下一堆电子元件,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开发性能更牛逼的电子元件,把它们塞进一个更小的空间里。” 开发M10的工程师们发现为了满足设计师的变态要求,自己必须要做到这两个几乎相反的事情。
所以,万能的工程师们应用了最先进的PCB技术,可以做到在一个电路板内支持十条通路,并使用高度集成化的电子元件,做到占用更小的空间。另外还有个问题是,机身变薄之后,测距机构也要重新调整。
设计师还给工程师们出了个难题,那就是实体的 ISO拨盘。这在数码M机身上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就算是胶片M机,这个位置也不是ISO拨盘,而是胶卷的倒片拨盘,因为数码相机不需要倒片器,它的功能自然也被取消了。
设计这个拨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拍摄更方便、直观,同时还要防止误触,最后的设计结果就是ISO拨盘只有在向上拔出后才能转动,选择好之后再把它按下去固定在这个位置。
胶片相机M7的取景器放大倍率为0.72x,数码M相机中被降到了0.68x,到了M10,这个倍率又回来了,变成了0.73x,并且还增加了30%的视野率,取景更舒适、更准确了。 Leica M10 不仅仅是回溯经典、重现胶片相机,其实更多地是超越了它们。
M10 保留了2400万像素的,感光度范围比以往任何M相机都要广,最低可以到ISO 100(不是扩展ISO 哦),这样在大太阳光下使用Summilux、Noctilux 之类的大光圈镜头时,也可以把光圈开到很大了;另一个极值到了ISO 50000,虽然很少会用到这么高的感光度,但这也意味着M10的高感比前代的相机要好,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设计师将M10做这些改动的目的自然是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摄影”的潜力,所以干脆就取消了视频拍摄功能。如果你想要用徕卡M来录像,还有 Leica M240 跟 M-P 可以选择,他们的画质也并不比 M10 逊色;
另外还有点原因是,M10 没有多功能手柄,这也是因为M10的数据传输可以基于 Wi-Fi 功能,能够更快、更方便地将照片保存在iPhone上。如果是需要专业应用程序和录音室的工作,支持多功能手柄的 M/M-P Typ240 仍然是更合适的选择。
单功能与多功能手柄
Leica M 系列迄今为止已经60多年了,所以在设计制造 Leica M10 时,每一步都慎之又慎,这是对60多年传统的尊重与责任。所以,与其说M10是革命,不如说是演进或者回归。使用过M胶片相机的玩家们,会发现M10似乎是位老朋友。
设计师与工程师们打了一场漂亮的配合,那接下来就要技师们将这件精致的艺术品从纸上、电脑中变成实际可感可触的相机了。
徕卡装配车间
M10 的顶部和底板是从金属块中铣出来,然后徕卡威兹勒工厂的技师们用手工进行长达40分钟的研磨、抛光;相机内部的元件安装在稳固的镁合金底盘上,几乎所有附件和操作元件也都是金属制成。
一台 Leica M10 包含大约1100个零件,其中包括从黄铜铣削出来的30个,126颗螺丝和17个光学元件,还有各种各种的功能元件、机械零件等。装配工人们需要将滚轮杆和测距仪连接,校准传感器和图像板,一直连接到背板和顶板。
上图左边的就是取景窗观察口,右边是技师在将滚轮杆连接到测距仪上 把测距仪组件安装到主体上
安装按钮保护外壳
将快门安装到主体上
检查传感器表面和涂层是否有划痕、灰尘和气泡
检查所有组件和螺丝连接
显示屏采用防刮花康宁玻璃制成,有专门的橡胶密封圈额外保护,可以防止细雨和灰尘。
安装传感器,已经过校准
后壳与主体已经连接
装上顶板
德国人对精密仪器的标准到了苛刻的地步。M10出厂前必须经过精度的测试,内部组件需要超过50个调整步骤,确保机械和光学精度(简直良心)。
Leica M系列倒是一直都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先不说一台M能用多长时间,1954年的镜头都可以放到今天的M10上使用,这还要感谢徕卡对M系列的坚持,这样的品牌,也无怪乎一直以来都有忠实的拥趸。
|